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它(大革命)决不是一次偶然事件。...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它(大革命)决不是一次偶然事件。的确,它使世界措手不及,然而它仅仅是一件长期工作的完成,是十代人劳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终结。即使它没有发生,古老的社会建筑也同样会坍塌……只是它将一块一块地塌落,不会在一瞬间崩溃。大革命通过一番痉挛式的痛苦努力,直截了当、大刀阔斧、毫无顾忌地突然间便完成了需要自身一点一滴地、长时间才能成就的事业。

——托克维尔

材料二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欧洲大陆各国封建制度依然存在,近代资本主义文明还没有确立……直到法国大革命,法国为欧洲树立了资本主义民主的榜样,又经过拿破仑战争的冲击,各国最终建立了新的政治经济框架,近代资本主义文明在欧洲占了支配地位。”  

——李世安著《世界文明史》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中有关法国大革命原因的基本认识;并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背景对此进行解读。(7分)

(2)结合材料二概括指出法国在反封建方面是怎样为欧洲做出榜样和贡献的?(8分)

 

(1)大革命是旧制度下社会演进的结果。(1分) 农民阶级:不堪忍受沉重的封建剥削,要求变革。 城市市民:对生活状况不满,要求变革。 贵族阶层:不满国王,不反对变革。 资产阶级:要求改变自己的地位,要求变革。 此外,启蒙运动对专制统治的冲击,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阻。(6分) (2)政治上:废除了封建特权,推翻封建君主专制,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 经济上: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封建权利和义务,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思想上:颁布人权宣言,《民法典》,传播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 (以上三项,每项3分,总分不超过8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一中的“它(大革命)决不是一次偶然事件。…是十代人劳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终结。”、“大革命通过一番痉挛式的痛苦努力…突然间便完成了需要自身一点一滴地、长时间才能成就的事业”。由此可见材料认为大革命是旧制度下社会演进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二小问结合法国大革命的背景说明旧制度的崩溃是必然的:政治上:农民阶级:不堪忍受沉重的封建剥削,要求变革。城市市民:对生活状况不满,要求变革。贵族阶层:不满国王,不反对变革。资产阶级:要求改变自己的地位,要求变革。 思想上:启蒙运动传播了反专制的民主思想;经济上: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 (2)依据材料二,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概括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做出的榜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政治上:废除了封建特权,推翻封建君主专制,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经济上: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封建权利和义务,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上:颁布人权宣言,《民法典》,传播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法国大革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其江岭间去盐乡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减价鬻之,谓之常平盐。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由是国用充足而民不困弊。他在实践中总结了这样一条经验:“王者爱人,不在赐与,当使之耕耘纺织,常岁平敛之,荒年蠲救之。”他认为“善治病者,不使之危惫,善救灾者,勿使至给。”他主张“丰则贵取,饥则贱与”。刘晏救灾为了做到“应民之急”,还在其所辖各州县储粮三百万石,以作备荒之用。“晏常以办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他认为:“士陷赃贿弃于时,名重于利,故士多清修;吏虽洁廉,终无荣显,利重于名,故吏多贪污。”

材料二  公元11世纪,王安石那场声势浩大的变法以失败告终,比王安石早300年的刘晏悄没声息的财政改革却获得了巨大成功,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刘晏财政改革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不太涉及政治之争和利益的分割,阻力比王安石小得多。但是,就变法者本身的理念而言,刘晏还是有比王安石高明之处。王安石变法为富国强兵,富国强兵本身没错,但这个口号本身隐藏了些许急躁的心态,王安石本人也性格急躁,喜欢看得见的成绩,结果就会给小人可乘之机,在操作过程中变味。本来是给予,却变成索取。例如青苗法本来是一种借贷行为,后来却变成政府的强制贷款。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刘晏改革的理念。(6分)

(2)据材料及所学分析,与刘晏改革对比,指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9分)

 

查看答案

(12分)结合材料及所学完成该题。

满分5 manfen5.com

图片:宋代工商物产分布图

阅读图片,结合所学概括图片中所反映的宋代工商业发展特点,并说明原因。(12分)(注:须指出三项特点并分别予以说明。)

 

查看答案

(25分)结合材料及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第一次大移民发生在公元4世纪左右,原来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汉族人便成群结队地离开中原地区搬到了长江以南的江苏和安徽等地区。在第一次大迁徙的150年间,南迁的人口达到了90万人之多。

唐代的时候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移民。安史之乱期间又有一大批人离开了北方跑到南方。这.次移民所移动的距离更远,跨越了长江下游的江苏、安徽等地,在浙江、福建、江西等地住下来。

第三次大移民发生在12世纪中期。当时的中国处在南北对峙的状态,北方女真人的金政权与南方汉族人的南宋政权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很多人为了逃避战乱移居到南方。这一次,由于浙江、江西等地在上次移民中也居住了很多人口,大批移民只能向更南的方向行走,最终走到了广东、广西、福建,甚至海南岛等更靠南的地方。

材料二  到了中国近代,最明显的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是以山东和直隶人为主,目的地是东三省一带;走西口是以山西、陕西人为主,目的地是蒙古草原;下南洋是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一带。这三个方向的近代移民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不是官方有目的组织的。不仅如此,一开始政府还是强烈反对的,比如闯关东。

材料三  上海大学的刘玉照教授看来,中国近代以来的海外移民潮流,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波移民产生在清朝,大量劳工迁徙至东南亚地区;第二波移民出现在晚清时期,因通商形成贸易移民;第三波是上世纪80年代所谓的“精英出走”,大批优秀知识分子赴海外留学并定居;第四波是在21世纪出现的社会富人外迁移民。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三次移民的特点及影响。(10分)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分析近代中国人口迁移的新特点及原因。(9分)

(3)结合材料三及有关知识,分析促使现代中国海外移民群体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

 

查看答案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曾经指出:“与19世纪一样,欧洲人和美国人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到处冲破壁垒打开市场,却阻碍第三世界的农产品进入他们的市场。鸦片战争中,西方用战争来推行他们的不平等贸易;今天,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组织使用的金融和财政手段几乎一样有效。”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第三世界产品不能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B.作者极力主张全球范围内废除贸易保护主义

C.批评了有关国际机构促进社会公正方面无所作为

D.痛斥当今国家采用战争手段扩大市场的行为

 

查看答案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种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材料表明当时

A.美国已基本失去超级大国地位       B.美国霸权正面临欧、日等国的挑战

C.美国正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D.世界开始呈现出,“一超多强”的格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