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1904年3月31日,陈独秀和房秩五、吴守一创办白话文《安徽俗话报》,“让安徽人通达时事,长点见识”。他担任所有编辑和发行工作。报纸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发行量从1000份增加到3000份,成为最受欢迎的白话文报纸之一。自第16版以后,该报又增加了16个话题,包括军事、中国哲学、卫生学、天文学等。
1905年秋,陈独秀执教芜湖皖江中学,在芜湖发起成立反清组织“岳王会”并任总会会长。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陈独秀应安徽军政府都督孙毓筠邀请,回乡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和安徽高等学堂教务主任。
1913年,陈独秀追随柏文蔚参加反袁世凯“二次革命”,在芜湖一度遭龚振鹏逮捕,后获释。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和李大钊等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青年杂志开始宣传社会主义。1920年8月,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任书记。8月22日,俞秀松、罗亦农等人在陈独秀家中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在会议上,陈独秀被缺席选为中央局书记。
材料二 我们也知道中国资产阶级势力微弱,尚不足克服封建军阀及国际帝国主义,所以使革命党易于采用右倾的妥协政策;但是要知道现有一条活路横在我们的眼前,就是与革命的无产阶级携手,打倒我们共同的敌人。
——九二三年四月二十五日
(1)结合材料一概括陈独秀早期的进步活动。(8分)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陈独秀的观点,并结合当时有关历史背景进行分析。(7分)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古人云:混战之局,纵横捭闺之中,各自取利。远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结;近者交之,反使变生肘腑。范睢之谋,为地理之定则,其理甚明。“远交近攻”的典范莫过于秦国统一六国。商鞅变法后泰国日渐强盛,它的战略目标是吞并六国、统一华夏。在力量对比上,秦强于六国中的每一个国家,而弱于六国的联合。“远交近攻”助泰国成功统一六国。
日本也曾以“远交近攻”为国策:二战中,日本欲扩张领土,与远在欧洲的德意结盟,近攻中、朝、越、缅……和南太平洋国家甚至美国夏威夷。
二战时,希特勒企图吞并欧洲、称霸世界,建立一个“大德意志帝国”,但又担心欧洲诸国联合起来群起而攻之,于是,在他的一系列政治外交伪装中,巧妙运用了“远交近攻”战略。
(1)通过材料概括“远交近攻”战略的内涵;分析日本“远交近攻”未能使日本侵略成功的原因。(9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说明二战时期德国在欧洲如何巧妙运用了“远交近攻”战略?(6分)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它(大革命)决不是一次偶然事件。的确,它使世界措手不及,然而它仅仅是一件长期工作的完成,是十代人劳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终结。即使它没有发生,古老的社会建筑也同样会坍塌……只是它将一块一块地塌落,不会在一瞬间崩溃。大革命通过一番痉挛式的痛苦努力,直截了当、大刀阔斧、毫无顾忌地突然间便完成了需要自身一点一滴地、长时间才能成就的事业。
——托克维尔
材料二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欧洲大陆各国封建制度依然存在,近代资本主义文明还没有确立……直到法国大革命,法国为欧洲树立了资本主义民主的榜样,又经过拿破仑战争的冲击,各国最终建立了新的政治经济框架,近代资本主义文明在欧洲占了支配地位。”
——李世安著《世界文明史》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中有关法国大革命原因的基本认识;并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背景对此进行解读。(7分)
(2)结合材料二概括指出法国在反封建方面是怎样为欧洲做出榜样和贡献的?(8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其江岭间去盐乡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减价鬻之,谓之常平盐。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由是国用充足而民不困弊。他在实践中总结了这样一条经验:“王者爱人,不在赐与,当使之耕耘纺织,常岁平敛之,荒年蠲救之。”他认为“善治病者,不使之危惫,善救灾者,勿使至给。”他主张“丰则贵取,饥则贱与”。刘晏救灾为了做到“应民之急”,还在其所辖各州县储粮三百万石,以作备荒之用。“晏常以办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他认为:“士陷赃贿弃于时,名重于利,故士多清修;吏虽洁廉,终无荣显,利重于名,故吏多贪污。”
材料二 公元11世纪,王安石那场声势浩大的变法以失败告终,比王安石早300年的刘晏悄没声息的财政改革却获得了巨大成功,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刘晏财政改革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不太涉及政治之争和利益的分割,阻力比王安石小得多。但是,就变法者本身的理念而言,刘晏还是有比王安石高明之处。王安石变法为富国强兵,富国强兵本身没错,但这个口号本身隐藏了些许急躁的心态,王安石本人也性格急躁,喜欢看得见的成绩,结果就会给小人可乘之机,在操作过程中变味。本来是给予,却变成索取。例如青苗法本来是一种借贷行为,后来却变成政府的强制贷款。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刘晏改革的理念。(6分)
(2)据材料及所学分析,与刘晏改革对比,指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9分)
(12分)结合材料及所学完成该题。
图片:宋代工商物产分布图
阅读图片,结合所学概括图片中所反映的宋代工商业发展特点,并说明原因。(12分)(注:须指出三项特点并分别予以说明。)
(25分)结合材料及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第一次大移民发生在公元4世纪左右,原来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汉族人便成群结队地离开中原地区搬到了长江以南的江苏和安徽等地区。在第一次大迁徙的150年间,南迁的人口达到了90万人之多。
唐代的时候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移民。安史之乱期间又有一大批人离开了北方跑到南方。这.次移民所移动的距离更远,跨越了长江下游的江苏、安徽等地,在浙江、福建、江西等地住下来。
第三次大移民发生在12世纪中期。当时的中国处在南北对峙的状态,北方女真人的金政权与南方汉族人的南宋政权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很多人为了逃避战乱移居到南方。这一次,由于浙江、江西等地在上次移民中也居住了很多人口,大批移民只能向更南的方向行走,最终走到了广东、广西、福建,甚至海南岛等更靠南的地方。
材料二 到了中国近代,最明显的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是以山东和直隶人为主,目的地是东三省一带;走西口是以山西、陕西人为主,目的地是蒙古草原;下南洋是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一带。这三个方向的近代移民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不是官方有目的组织的。不仅如此,一开始政府还是强烈反对的,比如闯关东。
材料三 上海大学的刘玉照教授看来,中国近代以来的海外移民潮流,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波移民产生在清朝,大量劳工迁徙至东南亚地区;第二波移民出现在晚清时期,因通商形成贸易移民;第三波是上世纪80年代所谓的“精英出走”,大批优秀知识分子赴海外留学并定居;第四波是在21世纪出现的社会富人外迁移民。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三次移民的特点及影响。(10分)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分析近代中国人口迁移的新特点及原因。(9分)
(3)结合材料三及有关知识,分析促使现代中国海外移民群体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