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

(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

材料二 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的航线开辟……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将商业体系提升到了一个壮观和光荣的程度,如果没有这些发现,商业体系要达到这一程度是不可企及的。那个体系的目标就是通过贸易和制造业而不是改良和耕种田地,通过城市工业而不是通过农村各行业,来使一个国家变得更富足。但是,作为这些发现的后果,欧洲的商业城镇不再只是作为世界的一个小部分(这部分指欧洲的大西洋沿岸地区,以及波罗的海和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制造者和运输者,现在它们已变成不计其数、欣欣向荣的美洲殖民地的商品制造者,也成了亚洲、非洲、美洲几乎所有各国完全意义上的运输者和部分意义上的制造者。两个新世界对欧洲的工业打开了大门,它们两个都比旧世界更巨大、更广阔,其中美洲市场还每天都在成长得更巨大。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

材料三 20世纪初,国际贸易的发展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阻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不过一个世纪后,这些阻力已经大幅度消退了……人为的阻碍则包括进出口关税以及对某些商品的进口禁令——尽管世纪末有些国家回到“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征收高额的进口关税,但总体来说两方面因素的阻碍在逐步消退。

——摘自龙多·卡梅伦《世界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是运用什么史学观点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的。(2分)试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来评价通商口岸的影响。(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商业体系“壮观和光荣的程度”,(4分)并指出欧洲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2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4分)简述人类社会是如何突破这两种阻碍从而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6分)

 

(1)史观:阶级斗争史观(或革命史观)。(2分) 全球史观:通商口岸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2分) 文明史观:通商口岸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2分) (2)程度:世界市场不断扩展,北美、大洋洲、欧亚各地不同程度卷入;(2分) 欧洲贸易中心转移,重心转向大西洋贸易,促进了西欧尤其是英国制造业的发展;(2分) 角色:新航路的开辟者、殖民者、商品制造者、运送者、世界市场的主导者。(2分,任答2点即可) (3)自然因素:交通不便导致巨额的运输成本;(2分) 人为因素:贸易保护和关税壁垒。(2分) 突    破:在自然因素方面:20世纪以来铁路、公路、航运和网络的发展方便了交通和运输,使各地间联系更加密切;(2分) 人为因素方面: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签订,为世界贸易创造了自由的环境;(2分)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规范化、法制化的贸易体系开始建立,世界贸易在全球范围内朝着自由贸易方向发展。(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一“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即可指出毛泽东是运用的史学观点。全球史观主要是从世界的视角分析,文明史观主要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视角分析。 (2)根据材料二“...那个体系的目标就是通过贸易和制造业而不是改良和耕种田地...来使一个国家变得更富足...也成了亚洲、非洲、美洲几乎所有各国完全意义上的运输者和部分意义上的制造者...其中美洲市场还每天都在成长得更巨大。”即可概括说明商业体系“壮观和光荣的程度”,结合材料和所学,不难说明欧洲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3)根据材料三“20世纪初...人为的阻碍则包括进出口关税以及对某些商品的进口禁令...但总体来说两方面因素的阻碍在逐步消退”,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根据上述材料可知突破这两种阻碍的史实。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早期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超稳定结构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种动态模型。它在解释了中国封建社会结构具有巨大稳定性的同时,又肯定了社会内部的不断发展变化,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停滞性和周期性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

——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

材料二  近代化包括近代观念的转换、近代企业的创办和近代民主制度的吸纳三个方面的对近代文明的追求和实践活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脉络是沿着这三个层面向纵深延伸的。

——孙占元《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脉络纵论》

材料三 自近代以来,市场能够在西方社会生存和发展,和其社会制度创新分不开。在讨论西方制度创新的时候,人们往往放在经济、技术和政治方面的创新。实际上,社会制度的创新(主要表现社会政策的确立)也同样重要。

——新加坡《联合早报》

(1)概括说明中国传统社会何以超乎稳定的长期延续?(3分)

(2)如何理解作者有关“中国近代化发展脉络的纵深延伸”的历史结论?(6分)

(3)指出17、18世纪英法美在政治创新方面的共同点,(4分)并分析“社会制度的创新也同样重要”的理由。(3分)

 

查看答案

著名的历史学家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那个主义……史学便是史料学。”他强调的是

A.以自然科学的方式研究历史

B.要依照伦理观念和政治需要来选择史料

C.史学研究的重心是对史料的考证和辨析  

D.史学理论的建构离不开史料

 

查看答案

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原是一个殖民商业垄断公司,代表英国控制着英国与印度、香港等殖民地的商贸关系,后在1874年被解散。纵观英国东印度公司兴亡史,导致其被解散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B.英国殖民霸权的衰落

C.东印度公司与政府矛盾尖锐D.工业革命使其不符合时代潮流

 

查看答案

某时期的报纸上出现了一首题为《相隔一层纸》的诗:“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屋子外躺着一个叫花子,咬紧了牙齿对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请问这首诗反映出

①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是早期白话诗的特点之一

②早期白话诗在写作上讲求“真率”与“质朴”

③揭示了贫富差距,阶级对立,反映了诗人对不公平制度的抨击

④“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异则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礼乐与法制并举

C.融合诸子百家思想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