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

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苏州

A.饥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地方官员与商人相勾结欺压百姓        D.大量使用机器使工人失业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时间信息“1601年”可知发生在明朝, 由“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可得出当时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最早出现在丝织中心苏州和杭州,“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中国有三张“名片”:一是丝绸,二是瓷器,三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在世界领先      ④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B. 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杨阳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认为,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套完备的调节系统,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和“谏议”制度。下列机构设置属于“封驳”和“谏议”制度的机构是

A.隋朝中书省    B.唐朝门下省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查看答案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明代政治制度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第一步

第二步

提出明代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观点

找到明太祖颁布的几道圣旨作证据

提出皇权有所限制的观点

找到张居正的相关政治活动作证据

查阅到明太祖封了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等九王的相关史料

得出分封制在明朝仍然以一定形式存在的结论

查阅到《大明律》的具体内容

得出明代法律至上的结论

 

A.甲                          B.乙                    C.丙                       D.丁

 

查看答案

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A.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D.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清王朝虽然开创了“康乾盛世”,但那只是落日的余辉,很快就暗淡下去。反观西方各国,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实力迅速增强。它们对内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对外推行扩张政策。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摘自人教版必修一

材料二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材料三 凡事都有两面性的,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件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圆明园和故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被掠到海外的国宝不知有多少!

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故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的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也正是由于中国的被侵略,让中国理所当然站在正义的一方,在两次大战中不至于沦为世界所不齿的邪恶轴心国。

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的转折点。对此你如何理解?(6分)

 (2)材料三中作者认为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4分)

 (3)上述三则材料体现了历史研究中的什么观点?(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