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

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的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的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通商口岸

A.改变了所在地区的城乡经济结构       B.对中国城乡经济的破坏性作用

C.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D.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史料,获取信息及知识的运用能力,依据材料可得出通商口岸促进了城市的“繁荣”,据此B的表述不合题意;C、D的表述偏离材料主题,可以直接排除。材料主要阐述了通商口岸在繁荣城市的同时,造成了乡村的衰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更加突出,因此A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通商口岸开放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台湾学者王尔敏在《明清时期庶民文化生活》中提到:民间文化是庶民生活最直接创造的产物,自不同于官绅生活的文化内涵。中国民间世俗文化以明清以来资料最丰富,问题最繁多,最值得投入心智,探索研究。下列关于明清庶民文化的相关阐述正确的是

A.庶民文化的发展与工商业繁荣有关         

B.庶民文化成为明清社会思想的主流

C.庶民文化不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   

D.小说、京剧和文人画都是这种文化的典型代表

 

查看答案

开元十年,唐玄宗向天下颁布他写的《孝经注》,开元二十一年,玄宗又完成了《御注道德经》,开元二十二年又颁布了他注释的《金刚经》。唐玄宗的这一做法

A.推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是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发展的体现

C.有利于后世儒学的创新发展        D.违背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主流趋势

 

查看答案

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苏州

A.饥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地方官员与商人相勾结欺压百姓        D.大量使用机器使工人失业

 

查看答案

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中国有三张“名片”:一是丝绸,二是瓷器,三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在世界领先      ④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B. 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杨阳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认为,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套完备的调节系统,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和“谏议”制度。下列机构设置属于“封驳”和“谏议”制度的机构是

A.隋朝中书省    B.唐朝门下省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