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轮、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艰难勉强地跟着走),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四 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新文明之曙光,倾耳以迎其建于自由、人道上之新俄罗斯之消息,而求所以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勿徒以其目前一时之乱象遂遽为之抱悲观也。

──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洋务派与早期维新派的“体”“用”观有何不同?(4分)

(2)材料三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结合其内涵说明前期新文化运动实质(6分)

(3)据材料四指出新文化运动发展的特点。(4分)

(4)据材料指出,近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的基本特点。(6分)

 

(1)洋务派认为,中国传统的思想理论是“体”,西方技术是“用”;早期维新派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是“体”,各种技术设备是“用”。 (2)指民主和科学,即民主思想、民主制度及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3)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 (4)吸收西方思想文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从学习资本主义到学习社会主义。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信息“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可知体现了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和伦理道德;材料二信息“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轮、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说明早期维新派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是“体”,各种技术设备是“用”。 (2)赛先生:是指英文science,意为科学,即“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即不盲从,不武断,对待什么事物,都不能凭空捏造,对待什么思想,都不随意相信,可以讲是怀疑一切,而应以科学说明真理,以事实证明真相)。 德先生:是指英文democracy,意为民主。就是每个人“各有自主之权”,“脱离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实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因此新文化运动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3)“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新文明之曙光……而求所以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说明李大钊大力宣传俄国十月革命,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关注劳工的命运,成为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 (4)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联、启蒙和救亡相联,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三是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本宪法所授予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众议院以各州人民每二年所选举之议员组织之……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之任期为四年。同任副总统之任期亦然。大总统与副总统,应依照下列手续选举之……”

材料二 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总统任期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

材料三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四 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首相。”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

 请回答:

(1)上述四则材料分别出自欧美国家的什么政治文献?(8分)

(2)以上材料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的哪两种基本类型?(4分)

(3)对君主和议会的关系,材料三和材料四的规定有什么不同?(4分)

(4)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就大多数国家而言,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哪些特征?(4分)

 

查看答案

掌握历史纪年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建立的时间是约公元前21世纪前期

②乾隆四十年是乾隆皇帝四十岁那一年

③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于甲午年

④根据当时的报纸记载:民国四十五年台湾摆脱日本的殖民统治回到祖国的怀抱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译本在共产国际的资助下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正式出版。周恩来曾对陈望道说:“我们都是你教育出来的。”1920年,“我们”从陈望道那里受到的教育最有可能是                                                 (  )

A.用暴力推翻旧的统治秩序,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B. 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C.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D.颁布宪法并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

 

查看答案

(1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修建铁路8200千米,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修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铁路仅1200千米,占总比率的14%。

材料二  著名教育家罗家伦在谈到詹天佑早年决心投身铁路事业时说:“我们应当回想那时侯中国的朝廷、社会是如何的保守愚蒙,对于新器新知是如何的深闭固拒。光绪二年(1876年),詹氏虚年16岁,正进到美国纽海芬的海滨中学读书的时候,国内由吴淞通到上海的小铁道,方才行车,当地读圣贤书的士绅,领导着愚昧的民众,认为这件怪东西破坏了风水,危险到生命,居然把它全行拆毁,并且主张要把铁轨投入海中。在国内这种昏暗的气氛之中,这个聪明却是不善言辞的孩子,居然去学这套万人咒骂的东西,不为动摇。回国以后,也决不改业,专心致志要为中国建筑重要的铁路路线而努力。在伶俐的人看来,以为'其愚不可及也’,在这位笨人则以为‘愚公移山’是可能的。”

材料三   “如果京张铁路工程失败的话,不但是我的不幸,中国工程师的不幸,同时带给中国很大损失......因为中国工程师将不会再被人们所信赖,在我受命担任此工作前,甚至出任之后,许多外国人公开宣称,中国工程师绝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                           

——詹天佑给美国老师的信

请回答:

(1)阅读材料,概括阻碍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因素有那些?(8分)

(2)结合材料,谈谈周恩来为什么称赞詹天佑是“中国人的光荣?”(7分)

 

查看答案

(15分)【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夫西人设立新闻纸馆,上以议国家之得失,下以评草野之是非,可以知四方之物价,可以悉外国之情形,原为有益之举。今宜仿而行之,惟不准议朝廷得失。凡外国物价,外国情形,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咸使闻知,使归曲于彼;且以见中国百姓痛恨洋人,必将激而生变。庶彼君臣闻之,惕然知惧,必饬令彼国公使领事,自行约束。             

——《李鸿章附呈潘司丁日昌条说》(1867年)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后,维新派开始办报。他们在办报实践中提出,报纸必须“宗旨高而定” ,“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严复强调办报须“一举足不能无方向,一著论则不能无宗旨”。有维新人士倡言:“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阅报之多寡,与爱力之多寡有正比例;与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梁启超提出:“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并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宗旨、任务、目的方面的认识有何不同。(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前报纸在推动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