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西方各国从一战中恢...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西方各国从一战中恢复过来,各个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一战前水平的1.5倍。一些欧美经济学家称资本主义已消灭了贫困,空前的繁荣让他们充满信心。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代表,一度曾被人们看作“繁荣”、“发展”、“强大”的典型。几乎在同一时期,在东方一个国度,也正在诞生奇迹,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受世人膜拜。 

——摘编自《美苏交锋》

材料二  罗斯福政府在1933年5月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暑,旨在通过“联邦与各州、各领地以及哥伦比亚特区合作,减轻因失业造成的艰难和痛苦”。                      

——德•怀特《现代美国(1896—1946)》

1933—1939年PWA帮助建造了全国近70%的新校舍,65%的县政府办公楼、市政厅和污水处理工厂,35%的医院和公共卫生设施,10%的道路、桥梁、地铁和类似的工程建筑。

——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下卷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蒙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罗斯福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及其作用?(4分)

(3)材料三中,苏联在30年代实施什么农业政策?这对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有何影响?(4分)

 

(1)美国:20年代经济的高度繁荣,成为资本主义学习的样本;30年代罗斯福新政成功地摆脱了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模式。(2分)苏联:20年代:十月革命的成功,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30年代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4分) (2)措施:①成立失业救济署。②以工代赈。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2分)作用:①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1分)②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1分) (3)政策:实行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实行高积累。(2分)影响: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和苏联的发展状况。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代表,一度曾被人们看作“繁荣”、“发展”、“强大”的典型。因为20年代经济的高度繁荣,成为资本主义学习的样本;30年代罗斯福新政成功地摆脱了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几乎在同一时期,在东方一个国度,也正在诞生奇迹。20年代:十月革命的成功,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30年代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 (2)从材料二,可以明显看出罗斯福新政采取的措施包括:①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②以工代赈。帮助建造了全国新校舍,政府办公楼、市政厅和污水处理工厂,医院和公共卫生设施类似的工程建设。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作用:①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②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3)政策:实行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实行高积累。这些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要全面考虑它们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积极作用是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消极作用是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经济危机的背景;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4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民主的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2分)

(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包括哪些方面。(6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6分)

 

查看答案

福特公司应用最现代的信息技术为建立全球一体化的经营机器撞开了大门,其成果就是制成了各种“全球性汽车”,通过这些汽车,福特公司再一次树立了一个全球性的标准,表明汽车的制造竟可以怎样达到尽可能最大的效益。所进行的改造节省了高达数十亿美元的开支,并可望削减成千上万个高技能的报酬优厚的工作岗位,它们原属于那些经理们、工程师们和推销人员。这表明:

①信息技术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②全球化统一了制造业的标准 

③全球化优化了资源配置       ④全球化带来了失业等问题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2012年以来叙利亚内战、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伊朗实施制裁甚至扬言动武、中国周边部分国家多次在中国近海挑起事端、日本在中国钓鱼岛进行挑衅。这些问题说明当今世界:

A.出现多极化的趋势                     B.大战的危险日益临近

C.地区冲突主导国际关系                 D.威胁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

 

查看答案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认为,封建三纲是控制人们思想的枷锁,会造成人们政治上的不平等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这一观点与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主张相比较,两者都特别强调:

A.关注政治上的平等  B.提倡解放人性 

C.注重社会民主      D.关注家庭生活平等

 

查看答案

1859年英国人呤唎在广州街头散步,“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入注目的。”下列对材料的理解,表述正确的是:

A.女子缠足的恶俗已被政府明令禁止    

B.广州开放较早导致女子服饰普遍西化

C.西方工业品输入影响民众生活习俗    

D.沿海地区的开放使女子已经获得解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