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其一:你们这些财...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

材料二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三  (康有为说)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材料四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撼……

———《梦蕉亭杂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商鞅、康有为为什么能取得最高统治者支持?(4分)

(3)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性质分别是什么? (2分)

(4)据材料一、四分别指出两场改革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从中你得出什么启示?(2分)

 

(1)出发点: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维护奴隶制统治;振兴雅典城邦。(2分) (2)商鞅:阐述法家理论;列举历朝兴亡史实。(2分)康有为:以西方、日本变法取得成功为例证。(2分) (3)性质:梭伦改革是奴隶主性质的政治改革;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运动。(2分) (4)梭伦:中庸,缓和矛盾,取得广泛的支持;康有为:过于激进,激化矛盾。(1分)启示:注意改革的策略(渐进性、不急于求成等,意思相近者酌情给分)。(1分)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梭伦改革的出发点。从材料一中的“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 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梭伦改革的出发点是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维护奴隶制统治;振兴雅典城邦。 (2)“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可以看出商鞅阐述法家理论;列举历朝兴亡史实来取得统治者的支持;“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可以判断康有为的方法主要以西方、日本变法取得成功为例证。 (3)本题考查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行政。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梭伦改革是奴隶主性质的政治改革,梭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改革,是雅典平民古希腊民主政治反对贵族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对雅典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运动,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发展。 (4)梭伦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包括中庸,缓和矛盾,取得广泛的支持;“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撼”,康有为失败的原因是过于激进,激化了矛盾。我们应该得到的启示,应该开放思维,答题要点为注意改革的策略或者说渐进性、不急于求成等均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汉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贫民流徙,皆仰给县官,县官空虚。(张)汤承上指,请造白金及五铢钱,笼天下盐铁,排富商大贾,出告缗令,锄豪强并兼之家。

——《汉书·张汤传》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归纳并评论材料中的经济思想。要求:归纳材料中的经济思想(4分)

(2)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8分)

 

查看答案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西方各国从一战中恢复过来,各个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一战前水平的1.5倍。一些欧美经济学家称资本主义已消灭了贫困,空前的繁荣让他们充满信心。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代表,一度曾被人们看作“繁荣”、“发展”、“强大”的典型。几乎在同一时期,在东方一个国度,也正在诞生奇迹,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受世人膜拜。 

——摘编自《美苏交锋》

材料二  罗斯福政府在1933年5月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暑,旨在通过“联邦与各州、各领地以及哥伦比亚特区合作,减轻因失业造成的艰难和痛苦”。                      

——德•怀特《现代美国(1896—1946)》

1933—1939年PWA帮助建造了全国近70%的新校舍,65%的县政府办公楼、市政厅和污水处理工厂,35%的医院和公共卫生设施,10%的道路、桥梁、地铁和类似的工程建筑。

——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下卷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蒙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罗斯福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及其作用?(4分)

(3)材料三中,苏联在30年代实施什么农业政策?这对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有何影响?(4分)

 

查看答案

(14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民主的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2分)

(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包括哪些方面。(6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6分)

 

查看答案

福特公司应用最现代的信息技术为建立全球一体化的经营机器撞开了大门,其成果就是制成了各种“全球性汽车”,通过这些汽车,福特公司再一次树立了一个全球性的标准,表明汽车的制造竟可以怎样达到尽可能最大的效益。所进行的改造节省了高达数十亿美元的开支,并可望削减成千上万个高技能的报酬优厚的工作岗位,它们原属于那些经理们、工程师们和推销人员。这表明:

①信息技术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②全球化统一了制造业的标准 

③全球化优化了资源配置       ④全球化带来了失业等问题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2012年以来叙利亚内战、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伊朗实施制裁甚至扬言动武、中国周边部分国家多次在中国近海挑起事端、日本在中国钓鱼岛进行挑衅。这些问题说明当今世界:

A.出现多极化的趋势                     B.大战的危险日益临近

C.地区冲突主导国际关系                 D.威胁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