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

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断,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有材料中“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可知第一点强调的是民族意识,第二点强调的是民主意识,这充分说明辛亥革命使人们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只有A项符合题意。C项只说了民族方面。BD项只是说了民主方面,均不全面。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意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学者指出:“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中国文明转型史,而这个转型运动是有其明显的阶段性的。甲午战争便是一极重要的阶段——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阶段的开始。……那便是由‘四化’进入‘五化’ 没有‘五化’,则‘四化’往往是徒劳。”这里多出的“一化”是指

A.工业化        B.科技现代化       C.政治民主化      D.国防现代化

 

查看答案

从适应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下列著作最具有进步意义的是:          

A.《海国图志》   B.《农政全书》   C. 《资政新篇》   D.《天朝田亩制度》

 

查看答案

(10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的胜利。……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院权力相当的参议院。……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相互对垒的公民,而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

——《美国的历程》上册

材料二 美国已成为自由和机会的一个象征。例如,德国的音乐家和诗人舒伯特宣称, 在美国,“十三扇金色的大门向不容异说和专制政治的受害者们敞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是怎样突破古代民主的局限,又是怎样维护民主的?(6分)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中舒伯特对美国独立后的“金色的大门向不容异说和专制政治的受害者们敞开着”的评价?并用史实加以论证。(4分)

 

查看答案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

材料二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三  (康有为说)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材料四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撼……

———《梦蕉亭杂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商鞅、康有为为什么能取得最高统治者支持?(4分)

(3)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性质分别是什么? (2分)

(4)据材料一、四分别指出两场改革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从中你得出什么启示?(2分)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汉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贫民流徙,皆仰给县官,县官空虚。(张)汤承上指,请造白金及五铢钱,笼天下盐铁,排富商大贾,出告缗令,锄豪强并兼之家。

——《汉书·张汤传》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归纳并评论材料中的经济思想。要求:归纳材料中的经济思想(4分)

(2)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