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表述,错误...

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

A.都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B.都提倡民权和西学

C.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D.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实进行分析比较的能力。据所学知戊戌变法是在1898年,当时由于《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ABD三项表述均正确,故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主张;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主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法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查看答案

南宋初的《陈旉农书》指出:“种莳之事,各有攸序。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序,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日,收无虚月”。这表明

A.适时耕种能保证农业生产计划的完成

B.只有勤于稼穑才能保证比较好的收成

C.南宋时期我国农业技术达到巅峰水平

D.作物种植要因地制宜,灵活安排农事

 

查看答案

《国语·晋语》中记载,晋国范、中行氏的子孙,因避祸逃亡出国,“将耕于齐”,自耕而食。有人就大加指责,说不该将祭祀的牲畜用来耕地。材料主要反映了

A.春秋时期牛耕已经出现                  B.晋国农业生产技术比齐国先进

C.传统的封建思想是先进技术传播的阻碍     D.牛耕技术还不普遍

 

查看答案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日“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七六引《苏州府志》

材料三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给人的突出印象,一是洋,洋货充斥,洋房栉比,洋人满街,洋气氤氲;二是奇,水能自来,灯赛月亮,钟能自鸣,铁管冒电;三是妙,煤气灯、德律风、跑马、跑人(赛跑),种种西物西事,构思精巧,出人意表。我们看报纸杂志,看文人笔记,对七十年代前后的上海,用墨最多是洋、奇、妙。

——熊月之《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

材料四  上海、广州、天津、武汉等近代中国重要商业与工业城市均为通商口岸,构成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单就上海一地而言,据统计,1911年上海共有工厂48家,占全国工厂总数28.1%;1930年上海共有工厂837家,占全国工厂总数42.4%。

——周子峰《二十世纪中西学界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研究述评》

(1)依据材料一指出图2生产工具与图1相比有何优点?图 2生产工具出现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明朝苏州城在经济领域出现何种新现象?对当时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怎样影响?此新现象为什么没有推动社会转型?(10分)

(3)依据材料三、四对近代上海的描述,从中可以获取哪些反映时代特征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出现这些新变化的原因?(10分)

(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推动人类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

 

查看答案

《左传》中子产(春秋时齐国人)对韩宣子说:“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藋而共处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强要;或匄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这反映出当时

A.商人与国家相互依靠            B.商人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

C.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D.商人与国家矛盾尖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