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D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的史实分析和比较能力。注意题干中的比较点是“从争论的内容上看”,在者要主要问的是最主要的,因而要选一个最佳选项,据所学知两个时期都倡导学术自由,但其“学术”的含义不同。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内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相比,它们的相同点是(  )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③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④立足于中国国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它是在国内外严峻的政治形势下发表的

②它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③它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它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主要论证了(  )

A.农民问题和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革命态度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前途问题

D.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查看答案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请于广东虎门外之沙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一二人,分携西洋工匠至粤,司造船械,并延西洋舵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三 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鹄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魏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有何重要影响? (4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 (6分)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并指出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6分)

 

查看答案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                                 

——《乾隆实录》

材料三  “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一….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 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刭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作者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权从未旁假”的理由。(2分)

(3) 据材料三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有哪些? (4分)

(4)结合明清相关史实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不能简单地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