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

材料二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葛洪《抱朴子•审举》

材料三 《傅畅自序》云:“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

——《太平御览》

材料四  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清史稿•选举志》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传接实行了什么制度? (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察举制在推行过程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傅畅为何能“至于上品”?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点?(6分)

(4)综合材料一到材料四,分析中国选官制度有何变化?(6分)

 

(1)主要依据:血缘; 制度:嫡长子继承制。 (4分) (2)不重视德才,被世家大族把持,按门第标准。(4分) (3)原因:身为中正;门第高贵。 共同特点:封闭性、垄断性。 (6分) (4)选官形式:由世袭、推举到考试;选官标准:由血缘、品行、门第到考试成绩;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官特点:由封闭、垄断到公平、开放。(6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材料一指出:“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君主选官的主要依据是开国之臣及其后代。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传接实行了宗法制度,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2)材料二认为“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高第良将怯如鸡”,察举制被世家大族把持,不重视德才,按门第标准选拔官员,世家大族可以凭借门第世代为官。 (3)材料三《傅畅自序》中记载:“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故至于上品。”傅畅因为身为评定人才等级的中正官,加上出身于官宦世家,故能位列上品。材料三中评定人才等级的制度和材料一中的察举制都带有垄断性和封闭性。 (4)综合材料一到材料四,从选官形式(由世袭、推举到考试)、选官标准(由血缘、品行、门第到考试成绩)、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官特点(由封闭、垄断到公平、开放)等方面分析中国选官制度发生的变化。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是指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有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

 

查看答案

公元1302年,元朝中书省批评各行省“不详行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甚非所宜”,要求各行省自主处事,如非重要事情,应自行解决。元朝中书省这样做的目的是

A.扩大行省权力    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地方监察

 

查看答案

自汉初以来,继承秦制。汉武帝亲政后,频繁任免丞相。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 其中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3人被免职,2人因罪自杀,3人下狱处死。汉武帝这样做的基本用意是

A.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局面     B.分割丞相的权力以加强集权

C.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           D.显示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查看答案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先后任御史、枢密副使等官职,常常发挥谏官的作用。宋仁宗有一项任命, 他认为不合适,反反复复进谏,距离很近,喷了宋仁宗一脸的唾沫星,宋仁宗不但没有发脾气,反而接纳了他的意见,收回成命。这最能说明

A. 古代谏官制度的施行取决于皇帝   

B. 古代的监察体制对权力的监督起到了一定作用

C. 包拯性格强势,宋仁宗性格懦弱   

D. 监察体制是维护专制制度的工具

 

查看答案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他所批评的应该是

A. 春秋时期的王室衰微     B. 东汉时期的乡举里选

C. 魏晋时期的九品官人     D. 隋唐时期的科举仕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