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  据张瀚《松窗梦语》载:“吴会、金陵,擅名文献,刻本至多,巨轶类书,成荟萃焉。海内商贾所资,二方十七,闽中十三,燕、越弗与也。至荐绅博雅、胜士韵流,好古之称藉藉海内,其藏蓄当甲诸方矣。”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近年士大夫享太平之乐,以其聪明寄之剩技,吴中缙绅,则留意声律。又如案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寄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之。”                 

——摘自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并指出这一现象在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8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文化现象的地域特点并指出该文化现象的主要社会推动阶层。(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和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具有的社会转型的共同特征。(2分)

 

(1)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具有地域差异性(4分) 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开创了中国文化“百家争鸣”的先例;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的推行提供理论依据。(4分,任意两点) (2)文化现象特点:著书、刻(印)书、藏书之风(或崇尚学问学术之风或重视教育之风)盛行;注重休闲雅玩文化(2分)。 主要推动阶层:城市工商业者和知识阶层士大夫 。(2分) (3)共同特征: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社会阶级(阶层)的出现。(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文化的特点和地位,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依据材料结合已学史实归纳概括即可。由材料中的“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既可以得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又可以得出其具有地域差异性。第二小问可以结合古代我国文化发展影响的相关史实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概括和归纳,由材料中“擅名文献,刻本至多,巨轶类书”“好古之称藉藉海内,其藏蓄当甲诸方矣”“留意声律”可得出文化现象特点,在明代中后期的江南在城市工商业者和知识阶层士大夫中兴起著书、刻(印)书、藏书之风,同时注重休闲雅玩文化;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归纳的能力,解答时需要紧扣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会转型时期的特征,即在春秋战国时期和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都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社会阶级(阶层)。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特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有关《离骚》的评述,正确的是:①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杰作  ②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③集中表现了屈原忧国忧民的精神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④对后世的文学有深远影响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以下与牛顿相关的是:①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②万有引力   ③加速度  ④量子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④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大变革时代,属于政治体制剧烈变化的是:①从世卿制到任官制   ②从内外服制到分封制   ③从井田制到私田制  ④从封国制到郡县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④

 

查看答案

 普罗塔戈拉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你自己”。他们主张的共同点是

A、倾向于相对主义       B、忽视道德的追求   

C、强调人类的理性         D、认为人生而平等

 

查看答案

“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他们的造物主赋予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为保障这些权利,才在人们之间成立政府,当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是损害这些目的时,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就是我们殖民地人民过去一向忍耐,而现在却必须改变原来那种政府体制的原因。”引文的理论依据是

A、《权利法案》        B、《纯粹理性批判》     C、《论法的精神》     D、《社会契约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