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李鸿章所办洋务,综其大纲不出二端,一曰军...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李鸿章所办洋务,综其大纲不出二端,一曰军事,二曰商务,其间有兴学堂派学生游学外国之事,大率皆为兵事起见,否则以供交涉翻译之用者也。海陆军事,是其生平全力所注也。盖彼以善战立功名,而其所以成功实由与西军杂处,亲睹其器械之利,取而用之,故事定之后,深有见夫中国之兵力,平内乱有余,御外侮不足,故兢兢焉以此为重,其眼光不可谓不加寻常人一等,而其心力之瘁于此者,亦至矣。

——梁启超著《李鸿章传》

材料二  北洋官场风气之坏,鸿章不能无责。盖察吏用人,渐重华饰,国藩贞朴之风稍替矣。……袁世凯杨士骧继督畿辅,踵事增华,北洋官场,风气日趋浮靡,皆号为宗法鸿章焉。

——苏同炳著《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对李鸿章的评价及理由。(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评价李鸿章的方法。(6分)

 

(1)(9分) 材料一基本肯定李鸿章,认为李鸿章办洋务运动维护了清政府的统治,(3分)但也存在局限,即洋务运动不能抵御外侮。(3分)材料二否定李鸿章,认为清政府后期腐败与李鸿章用人及生活腐化有关。(3分) (2)(6分) 一分为二;(3分)既重视生前所为,也考察身后影响。(3分)(如果学生回答用阶级分析法、历史主义法评价李鸿章,也可以给分,但不得超过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据材料“,深有见夫中国之兵力,平内乱有余,御外侮不足,故兢兢焉以此为重,其眼光不可谓不加寻常人一等,而其心力之瘁于此者,亦至矣”可得出其态度为肯定,同时其在御外辱上存在不足,即不足以抵抗外来侵略。依据“袁世凯杨士骧继督畿辅,踵事增华,北洋官场,风气日趋浮靡,皆号为宗法鸿章焉”可知材料二对李鸿章持否定态度。 (2)依据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材料一的说法相对准确,评价历史人物时即要看到该人物的历史功绩,还要看到其存在的局限,避免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应客观的去看待,同时还应将其放在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李鸿章·评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5分)【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47年,美国驻苏联代办乔治·凯南对国家战争学院的学生说:“事实上,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与那么一点极权主义的倾向,因为我们有自信和安全感,所以我们能够将我们身上的极权主义罪恶倾向压下去……如果我们没有了自信和安全感,恐怕我们身上的极权主义倾向就会冒出来。”

材料二  “已经发生的每一件事都绝不应该以一种消极的观点来看待,”戈尔巴乔夫在1989年12月于马耳他同布什举行的第一次峰会上说,“45年来,我们一直设法避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源自于意识形态信念的冲突并没能证明自身的合理性……对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不平等交换的依赖也是一个失败……从战略角度而言,冷战的方法……已经败北。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而普通人或许已经更好地明白了这一点。”

——约翰·刘易斯·加迪斯《冷战》

(1)材料一中,乔治·凯南的话表明了什么?(6分)

(2)材料二中,戈尔巴乔夫表达的观点是什么?(6分)该观点对世界历史进程有什么影响?(3分)

 

查看答案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06年清朝大臣载泽在《出使各国大臣奏请宣布立宪折》中写道:“窃维宪法者,所以安宇内,御外侮,固邦基,而保人民者也……且夫立宪政体,利于君利于民,而独不便于庶官者也。考各国宪法,皆有君位尊严无对,君统万世不易,君权神圣不可侵犯诸条,而凡安乐尊荣之典,君得独享其成,艰巨疑难之事,君不必独肩其责。民间之利,则租税得乎平均也,讼狱得控诉也,下情得上达也,身命财产得保护也,地方政事得参预补救也。之数者,皆公共之利权,而受制于法律范围之下。至臣工则自首揆以至乡官,或特简,或公推,无不有一定之责成,听上下之监督,其贪黑疲冗、败常溺职者,上得而罢斥之,下得而攻退之。东西诸国,大军大政,更易内阁,解散国会,习为常事,而指视所集,从未及于国君。此宪法利君利民,不便庶官之说也。而诸国臣工,方以致君泽民,视为义务,未闻以一己之私,阻挠至计者。”

——叶曙明著《大变局1911》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实行立宪”的意图。(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实行立宪”不能成功的原因。(9分)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莽曰:“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什一而税,则国给民富而颂声作。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秦为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罢民力以极欲,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栏,制于民臣,颛(注:音专,愚昧)断其命。奸虐之人因缘为利,至略卖人妻子,逆天心,悖人伦,缪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书》曰‘予则奴戮女’,唯不用命者,然后被此辜矣。汉氏减轻田租,三十而税一,常有更赋,罢癃(注:疲惫衰弱)咸出,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税一,实什税五也。父子夫妇终年耕芸,所得不足以自存。故富者犬马余菽粟,骄而为邪;贫者不厌糟糠,穷而为奸。……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如皇始祖考虞帝故事。”

——摘自《汉书王莽传》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制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成功和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9分)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满分5 manfen5.com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两幅图中的两类战船进行比较,并分析两者对世界市场及对中国的影响。

 

查看答案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三个新兴的社会现象是大城市的兴起。政府发起的自强运动,主要集中在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更容易获得外国的支助,外国人及其企业如银行、贸易公司和工厂也主要分布在这些港口和租借地。而且这些地方比较安全、外资集中,使得中国商人都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他们往往在外国人或中国企业家的工厂里聊以度日,越来越多的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和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城市和以城市为中心的工业成长,勾勒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崛起。

——摘自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城市化使工业化以前就已存在的社会问题更为激化。飞速发展的城市往往不具备城市基础设施,如卫生设施、水道网,甚至清扫街道的机构。众多的人住在穷困和拥挤不堪的地方,流行病极易蔓延。1844年,恩格斯写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揭露了曼彻斯特穷人们可怕的生活条件。伦敦东区的简陋破屋是19世纪欧洲最贫穷的地方。面对这些苦难,有些人认为城市意味着传统社会行为的毁灭,意味着宗教与现存社会秩序处于危险之中。他们有时甚至认为城市最适合于发动革命。从此“危险的阶级”使许多政府感到不安。

——摘自加亚尔等著《欧洲史》

材料三  1850年以后的65年……城市在西方继续发展。英国开始,好几个国家超过了50%的城市化水平线,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不过,城市政府在应对由于增长而形成的压力问题中强化了自己的权力。公共卫生设施改善了,而且在城市历史上,死亡率第一次降低到出生率以下。公园、博物馆、有效的食品与居住设施法规,以及更有效的警察力量等,都为城市生活增加了安全感和物质与文化条件。

——摘自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大城市兴起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则材料对城市化的态度,并予以分析。(17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