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北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单元,地域辽...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北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单元,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发展重工业所需的能源和工业原料应有尽有。1931年以后,日本在东北强化军事统治,使国民经济军事化,苦心经营东北,使东北成为全国重工业比重很高的地区。1948年年末,东北全境解放,是人民解放战争中解放最早的,土地改革进行得较早并较为彻底。东北又是抗美援朝战争的前沿与后方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出现冷战局面,我国的国际大环境十分险恶。但是东北的地缘环境对我国十分有利,东北直接与蒙古、苏联和朝鲜接壤,形成了十分安全的地缘环境。

(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新中国建设东北工业基地的经济、社会基础和地缘因素。(6分)

材料二  东北地区企业规模大,大型企业数量多,中小企业数量少,以致大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发挥出来。许多重点工程项目远离城市,有的即便建在城市边缘,也支撑不了几万乃至上十万人的生活保障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企业办社会保证了企业的生产和生活以及职工队伍的稳定与提高。东北的大型企业中,国有经济占82.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1.6个百分点。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竞争力持续下降。产品类型单一,主要工业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多数在下降。1991-2001年14种主要工业品只有3种市场占有率上升.

——陈才、佟宝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本建成及其历史经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竞争力持续下降”的原因。(6分)

材料三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标志着东北振兴战略开始实施。

………

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

(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中央政府提出“实现东北工业基地振兴”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目的。(4分)

 

(1)因素:①经济基础:原料丰富、日伪时期的基础②社会基础:社会改革较早和比较彻底。③地缘基础:抗美援朝为东北建设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环境;与三个社会主义国家接壤,有利于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 (2)①建立时间早,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②所有制结构方面: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经济比重过高。 ③企业大而全,企业办社会成为企业发展负担。④传统计划体制的影响⑤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答出三点即可。其它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但总分不超过6分) (3)目的:①实现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和平衡发展;②实现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③有利于发展稳定的大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考查学生的史料的解读能力。依据“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日本在东北强化军事统治,使国民经济军事化,苦心经营东北,使东北成为全国重工业比重很高的地区”“土地改革进行得较早并较为彻底”“东北的地缘环境对我国十分有利,东北直接与蒙古、苏联和朝鲜接壤,形成了十分安全的地缘环境”概括归纳即可。 (2)本题考查依据及史料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大型企业数量多,中小企业数量少,以致大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发挥出来”“许多重点工程项目远离城市,有的即便建在城市边缘,也支撑不了几万乃至上十万人的生活保障问题”“国有经济占82.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1.6个百分点”并结合所学可归纳为:建立时间早,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所有制结构方面: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经济比重过高;企业大而全,企业办社会成为企业发展负担;传统计划体制的影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 (3)依据“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分析可知“实现东北工业基地振兴”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和平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发展稳定的大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经济体制改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期)美国认为,“一个稳定、统一、亲美的中国,会是整个亚洲的关键”。 1945年1月,美国国务院在为罗斯福总统出席雅尔塔会议所准备的文件中说:“我们建议由我国负起领导责任,帮助中国发展一个强大的、稳固的和统一的政府,以便它可以成为远东的主要稳定因素”;“它必定会成为抑制日本、排斥老殖民主义势力和遏制苏联向亚太地区扩张的有力因素”。 美国支出几十亿美元和派出大批军事顾问帮助国民党打内战。

——郭新昶《美国西太平洋地区战略透视》

(1)根据材料一归纳二战后期美国西太平洋战略的主要内容。(4分)

材料二  1951年9月8日美国主导的《旧金山和约》签订,并单独与日本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使日本实际上摆脱了被占领状态,同时决定美军长期驻扎日本,日本为美军提供军事基地,日美最终以结盟的方式结束了占领,由敌国变成了盟国。旧金山和约和日美安全条约,把日本拉入美国阵营,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条约体系,即人们通常所称的“旧金山体制”,日本在形式上恢复了主权。

——根据相关材料整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旧金山和约》出台的影响。(6分)

材料三  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紧张和动荡都与美国当时的亚太战略有关。冷战结束后,美国并未因为苏联的解体而解散西太平洋集体防御体系,更进一步加强了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军事存在。

——范丽萍 《冷战初期美国建立西太平洋集体防御体系原因探析》

(3)根据所学知识,为什么说“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紧张和动荡都与美国当时的亚太战略有关”?(8分)

 

查看答案

学者潘君祥说:“国家机器是一种政治上层建筑,始终影响和制约着经济基础。它充当了近代化的组织者的角色……”因此,在落后国家的近代化初期,国家政权日益成为近代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下列事件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20世纪初期,清政府通过各种措施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的发展

B.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1933年,美国罗斯福政府实施新政

D.1992年,中国宣布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改革目标

 

查看答案

一般认为,通过“1953年到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建立了走向现代化的制度基础。这说明

A.我国将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推进现代化

B.我国建立起适应多层次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经济体制

C.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

D.我国已经形成一整套的经济管理制度

 

查看答案

1992年以前,在中国的思想理论界,很多学者把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每一个动向都视作为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这说明

A.中国理论界缺乏对市场经济的概念界定  

B.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面临巨大阻力

C.计划经济体制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D.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教训深刻

 

查看答案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缔约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或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与条约这一内容相关的国际背景是

A.美国推行全球扩张的战略            B.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