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在明清时期进一步向欧洲传播。...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在明清时期进一步向欧洲传播。1585年,由西班牙传教士门萨多撰著介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的宏著《中华大帝国史》出版,掀起了大规模的“中国热”。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孔子十分崇拜,在自己的书房里经常挂孔子的画像。另一位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对中国文化作了许多研究后,惊喜地发现在中国历史上从政治理论到伦理道德等方面都有特殊的地位和魅力。随着输入中国货品的增多和介绍中国国情的书籍的大量出版,欧洲人对中国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向往,不少欧洲人欣赏甚至模仿中国风尚。凡尔赛宫的舞会上,国王身着中国服装出现在满朝文武面前;塞纳河边的戏园子里,文人端着景德镇的茶碗品茶……

——摘编自《中外文化交流史》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沟通中西的媒介及欧洲人喜爱和推崇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不得照抄原文)。(6分)(注: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有几位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分别是:魏源、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的特点。(3分)

材料三  1840年前后,清朝拥有一千七百多所府、州、厅、县的各类官学,4500余所大大小小的书院以及为数更多的义学、社学、私塾。每年有几十万名士子参加各类科举考试。1860年后中国出现了三十多所新式学校,并由政府选派二百余名学生出国留学……1904年全国共有学堂4222所,学生总数为92169名。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使得传统的私塾失去了其主要作用而没落或转型。1909年学堂总数增至52348所,学生总数达156万多名。1905年底中国留学日本学生8千至1万名,1906年估计人数已达2万,形成世界文明史上最大规模的海外留学热潮。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3)依据材料三指出1860年至20世纪初中国教育出现的变化。(5分)简析此时期近代中国教育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6分)

 

(1)输入欧洲的中国商品、欧洲传教士及其编著的书籍。(2分)儒家思想、丝绸服装、中国戏剧、瓷器、茶。(4分) (2)特点: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的渐进过程。(3分) (3)变化:1860年后出现新式学校,政府选派学生出国留学;20世纪初,学堂与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逐渐形成留学热潮;科举制逐渐被废除。(5分) 原因:1860年后,洋务运动兴起,需要新式人才,创办近代教育;20世纪初民族危机深重,爱国青年积极寻求救国道路;清政府推行“新政”改革,鼓励留学。(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借鉴。从材料“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孔子十分崇拜”“随着输入中国货品的增多和介绍中国国情的书籍的大量出版”“凡尔赛宫的舞会上,国王身着中国服装出现在满朝文武面前;塞纳河边的戏园子里,文人端着景德镇的茶碗品茶”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特点可以从对西方的态度变化、学习西方的内容深入、学习西方的目的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特点: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的渐进过程。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从材料“1860年后中国出现了三十多所新式学校,并由政府选派二百余名学生出国留学”“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使得传统的私塾失去了其主要作用而没落或转型”“1906年估计人数已达2万,形成世界文明史上最大规模的海外留学热潮”中可以概括出1860年至20世纪初中国教育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近代中国教育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1860年后,洋务运动兴起,需要新式人才,创办近代教育;20世纪初民族危机深重,爱国青年积极寻求救国道路;清政府推行“新政”改革,鼓励留学。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思想;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向西方学习的特点;经济结构的变动·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二战后,导致德国和朝鲜半岛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               B.美苏两个大国的干涉 

C.文化传统存在较大差异             D.消灭法西斯势力的需要

 

查看答案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做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采取余粮收集制                   B.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C.导致国家经济的衰退               D.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

 

查看答案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这段话中所说的是我国两个时期农村变革的情况,后者与前者的不同点是

A.建立了新的土地所有制             B.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C.违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D.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查看答案

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查看答案

某位同学想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了解1820世纪英法两国的历史,下列可供他参考的书目是

①《人间喜剧》                      ②《国家与革命》

③《百年孤独》                      ④《大卫·科波菲尔》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