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根据梅狄克的分析,在(西欧)原始工业...

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根据梅狄克的分析,在(西欧)原始工业化过程中,核心家庭(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取代了原来男耕女织的扩大家庭。中国现代家庭的历史所揭示出的是与西方十分不同的发展形式。中国的手工制造业的发展没有像西欧的原始工业化那样带来其与农业的分离,也没有导致城镇的蓬勃发展、核心家庭户的兴起以及更早的婚龄。

(中国)三代家庭顽强持续的根本道理是和农业与副业的紧密结合基本一致的。首先,是因为在土地不足的约束下,得自农业的收入不足以完全支撑家庭生计,所以必须借助副业收入。同时,劳动力过剩压低了非农就业的工资,一般也不足以支撑家庭生计,所以形成了“半工半耕”的生计模式。……在乡村农民和其制造业人员都缺乏退休福利的现实下,这样的两柄拐杖更加必要。

——黄宗智《中国的现代家庭:来自经济史和法律史的视角》

材料二  只有在没有谋生能力的情况下,一个人才拥有被人赡养的权利”,对赡养人来说,“赡养他人的义务,考虑到本人的其它义务,如果会因此危害到维持适合自己社会地位的生活,则不须赡养。

——《德国民法典》(1900年)

赡养老人的子女可以多分财产,不赡养者少得。这样承包地和宅基地在实际运作中一般都由赡养父母的儿子继承。因此在外打工的农民工仍然和家里的第一代保持紧密的关系,他们是家里土地产权的继承人,也是家里老人的法定赡养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1985年)

材料三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资本大规模进入中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入城市打工,2005年已经达到12亿人,2009年则更是达到145亿。它带来了一系列家庭结构的变化,包括核心户数和比例的上升,因为大量青年作为夫妇进城打工或在城市组织新家庭。伴之而来是许多农村的“空巢家庭”,即成年子女外出打工之后由父母亲独自组成的户;还有所谓“隔代家庭”,即由第二代青年父母亲外出打工,把下一代的孩子留下让爷爷奶奶来带(即所谓“留守儿童”)。

——黄宗智《中国的现代家庭:来自经济史和法律史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和西欧在家庭结构变迁方面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家庭结构的新变化?(5分)

 

(1)西欧:核心家庭占主导。中国:三代家庭顽强持续,占较大比例。(2分) 西欧:原始工业化的发展;城镇的蓬勃发展;婚龄的提前;赡养法的规定。(3分。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 中国: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农就业工资低;农业和手工业的紧密结合;缺乏退休福利;继承法的规定。(3分。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 (2)农民工进城打工,导致核心家庭数量上升,“空巢家庭”和“隔代家庭”大量出现。(2分) 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转型;应根据中国国情提倡小城镇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三代家庭,适当发展核心家庭。(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第(1)问要依据材料总结,材料中“西欧核心家庭取代了男耕女织的大家庭”“中国三代家庭顽强持续的根本道理是和农业与副业的紧密结合基本一致的”就可以总结出中西的差异;原因也从材料中“土地不足……必须借助副业收入……劳动力过剩压低了非农就业的工资……缺乏退休福利”即可总结出来。 第(2)问从材料中“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它带来了一系列家庭结构的变化,包括核心户数和比例的上升...伴之而来是许多农村的“空巢家庭”...所谓“隔代家庭”,即由第二代青年父母亲外出打工,把下一代的孩子留下让爷爷奶奶来带”也可以总结出来。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中国和西欧在家庭结构变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思潮与国情

材料一  “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度赞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的突出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2分)

科技与发展

材料二  “在18世纪,中国似乎又一次处于开拓技术和经济变革的关头……但中国的这一系列成就,同医学和药物学及其应用一样,主要是累积的经验发现,而不是系统的或持久的科学探索的结果。儒教对于不能直接感觉的东西根本不愿做抽象的推理或思考;学识集中在儒教经典和过去有关的记载,认为这些才能指导当前和未来。……中国的手工业者技艺高超,极具创造性,但很少涉足理论或实验,他们大多数甚至是文盲。学者们视一切体力劳动为低级,甚至蔑视实验工作。然而,正是理论、构思、实验和实践的结合,产生了现代西方科学和技术成就。但这一切都未能止步于已经高度发展水平上的中国发生。”

——罗兹·墨菲《亚洲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中西科技有何差异。(4分)

传统与现代

材料三  近代中国最伟大作家鲁迅那样的一些抱怨最深的人完全拒绝它(传统文化),……鲁迅和其他一些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所有这一切的原因不在于外国的侵略、占领和特权,而存在于中国传统的腐朽之中,这个传统曾经一度光荣且成就辉煌,但现在已经可悲地无能而道德沦丧。

……(新时期以来)人们逐渐承认了中国传统的丰富,相信它能够给予正在为解决现代化问题而奋斗的民族以力量,……中国仍在为找出自身特点而努力,它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将排外主义、发展模式(这必然在很大程度上要有赖于西方的技术和组织形式)和传统价值观结合在一起。中国人依然为他们的特色和他们的传统而骄傲,但他们现在更清楚地认识到他们在当前时代已经落后于世界上国家,他们迫切需要赶上去。

——罗兹·墨菲《亚洲史》

3)材料三中,中国人的传统观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4分)

 

查看答案

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宋太宗乃尽收天下之利权归于官,于是士大夫始乃兼农桑之业,方得赡家,一切与故异矣。仕者既与小民争利,未仕者又必先有农桑之业,方得给朝夕,以专事进取。于是货殖之事益急,商贾之事益重,非兄老先营事业于前,子弟即无由读书,以致身通显。是故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则纤啬之风日益甚,然而睦姻任恤之风,往往难见于士大夫,而转见于商贾。……此又世道风俗之大较也。

——(清)沈垚《落帆楼文集》

材料二  外国工商两业相因而成,工有成器,然后商有贩运,是工为体、商为用也,此易知者也。其精于商术者,则商先谋之,工后作之,先察其何……可与他国争胜,然后命工师思新法,创新器,长供商之取求,是商为主、工为使也,……机器、格致、化学、皆制货者所当晓;各国风尚、道里远近、口岸冲僻,皆运货者所当知。致护商之要,不外合众商之力以厚其本,合国与民之力以济其穷。

——摘编自《张之洞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并简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张之洞对商业的新认识。(7分)

 

查看答案

根据国际移民组织20036月发布的《2003年全球移民报告》,1990年,有12 亿人长期生活在自己国家以外的地方。2002年,这一数字超过15亿,是35年前的两倍。2003 年全球国际移民总数更是已超过175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3%。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全球化的加速 B.局部战争频繁

C.地缘政治影响 D.两极格局结束

 

查看答案

下图是一部历史著作的部分目录。据此推断,该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满分5 manfen5.com

A.两极格局下的美苏冷战B.二战后欧洲的历史变迁

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速D.多极化趋势中的欧共体

 

查看答案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如何在大灾难中死里逃生和出现二战后的繁荣,“或许是20世纪历史学者所面对的最大题目。”面对这一“最大题目”,西方各国所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A.采取自由主义政策              B.实行国家干预政策

C.实施福利国家政策              D.建立新国际货币体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