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史学家万明指出“晚明时期,世界经济正处于融为一体的进程中。由于中国社会内部发生的...

史学家万明指出“晚明时期,世界经济正处于融为一体的进程中。由于中国社会内部发生的变化,白银货币化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市场经济萌发并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极大地扩展,不仅拉动了外银流入,而且使中国由此主动走向了世界。”这说明这一时期

①商品货币经济拉动白银流入          ②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③“海禁政策”被废止                ④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逐渐密切

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海禁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重农抑商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结合材料信息,①②④正确, 答案为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北大教授吴宗国提到,秦始皇和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两个最辛苦的皇帝。其“辛苦”的共同原因是

A.新制初创,尚不完备               B.废除丞相,皇帝集权

C.实行分封,地方权重               D.内阁权重,威胁皇权

 

查看答案

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于193210月提交的报告……否认日本人的侵略是正当的自卫手段,谴责新满洲国是日本的傀儡政权。但是,它没有命令日本撤军。相反,这份报告提出这样一种解决办法: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将满洲变成在中国主权范围内但又在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1933225日,国联正式通过了这份报告,第二个月,日本退出了国联。  

——《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日两国对李顿调查团及其报告都表示强烈不满的原因。(4分)

材料二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开罗宣言》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二的历史意义。(6分)

 

查看答案

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马克思)撰写《法兰西内战》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未来的革命者……但是当巴黎公社正在进行的时候,他却保持了沉默……除了在德国和为数不多的旧时移民中,马克思并没有什么真正的追随者。他既不期望资本主义立即崩溃,也不期望资本主义面临马上被推翻的危险。他只希望迈出组织群众大军的第一步,若能赢得这第一步,他就能和地位牢固的敌人展开长期斗争。

——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1848187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保持沉默的原因。(4分)

材料二  第二国际时期,社会主义思想变成为群众运动。与以不稳定的个人会员组织为基础的第一国际不同,第二国际在成立后的几年内就建筑在有组织的群众性政党的基础上。随着第二国际的成立,开始了作为群众运动的社会主义史。

——尤利乌斯·布劳恩塔尔《国际史》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国际时期工人运动的新发展并分析及原因。(6分)

 

查看答案

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秦国的文化传统中,宗法观念相对淡薄,商鞅利用这一点……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鼓励、引导并强制秦人把大家族变为小家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1)商鞅变法是如何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的?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小家庭政策得以推行的作用。(6分)

材料二  苏轼给宋神宗上书: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2)概括材料二中苏轼的观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出发点。(4分)

 

查看答案

12分)近代以来,民族主义思潮逐渐形成并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族主义直到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开始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时,才呈现其近代的形式。西欧资产阶级是以国家的名义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的,因此,国家不再是国王、国王的领土和国王的臣民。更确切地说,国家这时由公民组成……但是,随着19世纪的逝去,民族主义的性质起了变化。……但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族主义在近代西方社会发展中起的作用,结合史实加以说明。(8分)

材料二  须知要拒外人,须要先学外人的长处。于今的人,都说西洋各国,富强得很,却不知道他怎么样富强的,所以虽是恨他,他的长处,倒不可以不去学他……须知必定用文明排外,不可用野蛮排外。——陈天华《警世钟》(1903年)

2)材料二体现了陈天华什么样的民族主义情结。(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