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00年以后,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工业技术和军事技术迅速进步。
而与此同时,亚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国家陷入了困境。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滞后于其人口增长的速度,因而导致了民众的叛乱……这些负面趋势带来的影响是,在19世纪,欧洲国家(和美国)在与亚洲和非洲的弱国打交道时,越来越多地使用武力和廉价商品。
并不是殖民主义和武力征服导致了西方的崛起,而恰恰相反—是西方的崛起(依 靠技术力量)和其他地区的衰落才使得欧洲强权得以在全世界不断扩张。
——[美]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
(1)据材料,分别说明导致欧洲崛起和亚洲国家衰落的最基本因素。并分析欧洲国家“使用武力和廉价商品”对中国产生的影响。(10分)
(2)“不是殖民主义和武力征服导致了西方的崛起”,作者的这种观点是否恰当,为什么?由此可见,分析评价历史问题所应坚持的基本方法是什么?(6分)
(30分)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了解中国,必须观察它的传统与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角度一 渐变之中国
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出现的“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并分析这一时期“明显的转变”未能促成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10分)
角度二 亟变之中国
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己,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导致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亟变”的因素。(4分)材料中所谓的“政治改制运动”、“暴力反洋运动”各是指什么运动?作者为何推崇“政治改制运动”而反对“暴力反洋运动”?(8分)
角度三 巨变之中国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一。
——摘编自[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3)据材料,指出邓小平时代中国的巨变是在什么基本前提下发生的,并说明邓小平“务实主义”的突出表现。(4分)
(4)上述材料对当今实现“中国梦”有何启示?(4分)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与欧盟相比,北美自由贸易区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明显的劣势在于
A.缺少高程度的经济合作 B.缺乏长远的规划
C.缺少成员国之间的沟通 D.涉及的国家太少
据某史学著作:“当事件发生时,(中苏间的)这种分歧完全公开化了,毛泽东主义者嘲笑苏联害怕美国这只‘纸老虎’,而莫斯科则谴责北京存心想把世界拖入核战争。”文中的“事件”是
A.北约组织建立 B.朝鲜战争 C.柏林墙修筑 D.古巴导弹危机
巴黎公社曾发表《告农村劳动人民书》,宣告“把土地给农民,劳动工具给工人”。这表明巴黎公社
A.切实地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B.得到了农民的广泛拥护
C.曾为建立工农联盟作出过努力 D.是工农联合专政的政权
《现代世界史》曾对中国作出了如下的描述。书中描述的情形出现时,我国正经历着
A.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B.“二五”计划建设
C.“文化大革命”
D.改革开放的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