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第l4条:为了得到王国议会对协助金或免服兵役税数...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第l4条:为了得到王国议会对协助金或免服兵役税数量的共识……在所定的日期,按照在场者之建议进行议事。自此以往,除为赎还其本人之身体,策封其长子为武士,与一度出嫁其长女以外,国王不得准许任何人向其自由人征取贡金。而为上述目的所征收之贡金数额亦务求合乎情理。

34条:自此以后,不得再行颁布强制转移土地争执案件至国王法庭审讯之敕令,以免自由人丧失其司法权。

39条: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裁判,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大宪章》(1215年)

材料二  《人民宪章》是英国宪章运动中的纲领性文件。18376月由伦敦工人协会的领导人威廉洛维特拟定,同年由下院六名议员和六名伦敦工人协会会员组成的一个委员会提出,并于183858作为准备提交议会的一项法律草案在各地群众大会上公布。人民宪章包括了宪章派的下列六项要求:

1)凡年满二十一岁之男子,精神健全,目前不在囚犯罪而坐牢之列者,都有选举权。

2)秘密投票——以保障选民运用其投票权利。

3)议会议员不应有财产的资格限币一一使各选区得选拔他们爱戴的人,不论贫富。

  ——世界史资料丛刊初集《1815-1870年的英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宪章》在限制王权方面的主张,指出其对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宪章派的主要政治目标,说明两个《宪章》中所反映的英国近代民主进程中共同的价值取向。(7分)

 

(1)规定:国王不得擅自征税;不得随意侵犯贵族自由。(4分) 影响:体现了王权有限和法律至上的精神,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的基础。(4分) (2)政治目标:争取普选权;工人阶级进入议会(或工人阶级参与国家管理)。(4分) 诉求: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实现个人幸福。(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14条体现出对国王征税权力的限制,第34条体现出对国王司法权的限制,第39条体现出对贵族利益的保护,防止其利益受到国王的侵犯。《大宪章》以明确条文限制国王权力,体现出法律至上的原则,为近人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奠定一定的基础。(2)宪章派的主要政治目标可根据六项要求,逐句概括归纳,第(1)(2)条主要是保障选举权,第(3)要求取消议员选举的财产限制,反映了要求更多政治权利,进入议会的想法。两个宪章都强调完善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英国民主政治·《大宪章》和《人民宪章》(课标外);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背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政变前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关系存在着两种制度:其一是事后报告制度,……每日将当日重要折件及简要相关谕旨上报慈禧太后,其中个别折件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有所隐瞒;……其二是事前请示制度,……主要是在光绪帝面见慈禧太后时,须将重大政治决策和高级官员任免,先行请示慈禧太后,但也有例外,如任命军机四章京,对此慈禧太后事后虽为不平,但无法推翻光绪帝的“擅自”决定。

——摘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材料二  慈禧曾表示,“变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然推之太后之心,未必不愿皇上能励精图治也,未必不愿天下财富民强也。至法当变不当变,未必有成见在胸也。

——摘自苏继祖《戊戌朝变记》

材料三  康有为主张:“尊君之道,非去太后不可。”他拒绝了翁同龢“调和两宫”的主张。……为了实施政变计划,康有为将当时的会党领袖人物毕永年邀请到北京来,要他前往袁世凯的幕府任参谋,然后协助袁世凯包围颐和园,并带亲信百人往执西太后而杀之。

——摘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维新派争取清政府上层应采取的有效做法并说明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实际采取的做法及效果。据此指出改革者应具备的素质。(9分)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李泽厚先生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说:扔弃传统(以儒学为代表的旧文化旧道德)、打碎偶像(孔子)、全盘西化、民主启蒙,都仍然是为了使中国富强起来,使中国社会进步起来,使中国不再受欺侮受压迫,使广大人民生活得更好一些……所有这些并不是为了争个人的“天赋权力”——纯然个体主义的自由、独立、平等。所以,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意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在如此严峻、艰苦、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在所谓你死我活的阶级、民族大搏斗中,它要求的当然不是自由民主等启蒙宣传,也不会鼓励或提倡个人自由人格尊严之类的思想。相反,它突出的是一切服从于反帝的革命斗争,是钢铁的纪律、统一的意志和集体的力量。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等等,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个体的我在这里是渺小的,它消失了。

指出材料中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突出倾向,分析这种思想倾向产生的根源及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查看答案

25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这整个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伟大时代之一:传统的制度和习俗——一农业经济、儒家生活方式、选拔政府官员的考试制度和身居北京的天子的受人尊敬的统治——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假如在普通的时代,这种秩序和持久性或许可看作是件幸事。但是,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在这样一个时代,稳定成了可咒诅的东西,而非幸事。相对地说,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是静止的、落后的。不断变化和“进步”的观念,尽管那时在西方被认为理所当然,但依然不合中国人的思想。

——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  ……工业革命推动了新的国际分工,世界经济体中的核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三个部分的区分更加清晰,新兴工业国和现代工业文明处于生产技术含量高、资本密集、高工资产品所在核心区,传统农业国和古典农业文明则被迫接受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其农业依旧在原始技术的低效率基础上停滞与徘徊。越来越多的传统农业国被外来的现代生产力造成低度发展和边缘性发展,工业革命拉大了各大文明区的差距。……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性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的漫长过程。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互为条件。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发展。是决定历史纵向和横向发展的最根本因素。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你怎样看待这种稳定的“幸”与“不幸”?(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形成的影响。(6分)

3)以明清时期和西方工业革命后的史实为例,说明材料三中世界历史纵向、横向发展的相互关系。(7分)

 

查看答案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这种写作风格属于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查看答案

在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有些人以羡慕眼光看着莫斯科,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人们的“希望”“羡慕”所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是指

A.改变资本主义代议制度             B.借鉴苏联管理经济模式

C.建立国民经济军事化体制           D.渴望扩大政府职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