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6分)一个国家或文明要生生不息,就一定在多个领域有所传承和超越。世界历史要承...

26分)一个国家或文明要生生不息,就一定在多个领域有所传承和超越。世界历史要承载进步,各国或各文明之间就要有所联系,相互学习和借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文明在文化上的连续性必须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体现:一方面是,语言文字发展的连续性,这是一种文化赖以流传的工具或形式的连续性;另一方面是,学术传统(其中尤其是直接反映历史连续性的史学传统)的连续性,这是一种文化精神内容的连续性。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近代以后的情况与以前已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离开这个背景来考虑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问题,那么我们对于当时中国历史处境的认识,将不会超过道光皇帝之流的清代统治者的水平。

——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四:当前,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就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发展的连续性”的表现。(2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在精神领域“革新与发展”的表现是什么?(2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的社会发展相对西方而言,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的原因主要有哪些?(6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在政治和经济上是如何逐渐与世界联系在一起的?(6分)

420世纪后半期至21世纪初,人类文明在政治、经济方面出现了什么趋势?(4分)根据材料四,你认为中国如何做才能越过当前所面临新的文明转型?(6分)

 

(1)中国文字历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演变历程。(2分) (2)表现:明清之际出现的早期启蒙性质的民主思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2分) 原因:封建专制的强化;闭关锁国;自然经济;理学主导,思想控制;传统科技缺乏突破。(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 (3)近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丧权辱国;经济上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开埠通商)。(6分) (4)趋势:(政治)多极化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4分) 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科技进步与新技术的发展,开发新能源;参与建立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改革;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加大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和谐发展等。(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但要紧扣材料)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问回答中国汉字的起源变的过程即可,中国文字由繁到简,历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演变历程。 (2)本问考查明清早期启蒙思想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第一小问回答明清儒学思想析性质与进步性;第二小问则应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三个方面分析归纳明清早期启蒙思想出现的原因。 (3)本问以近代化切入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从鸦片战争的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的影响来论述,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丧权辱国;经济上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开埠通商)。。 (4)第一小问抓住问题中的时间信息,依据时间信息分析当时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四中的“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等关键信息分析归纳。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字;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6分)公平正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1)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作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教育家孔子,在实现教育的公平上有何贡献?(4分)

2)关注穷人,关注弱势群体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在这一方面,20世纪30年代美国是怎样寻求社会公平的?效果如何?(10分)

3)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解决好农民问题,尤其是土地问题,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之一,为此,中国近现代社会各阶层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了哪些努力?(8分)

4)综合以上问题,概括影响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因素。(4分)

 

查看答案

20世纪60年代,中法的角色类似:一个是在全球范围内向美国霸权挑战的不驯服的盟国;一个是不听从指挥棒直至公开脱离苏联轨道的“大家庭成员”。1964127,中、法发表联合公报决定建立外交关系。推动中法建交的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感召        

B.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大幅提升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中法力图在外交上走独立自主的道路         

D.中法两国奉行“无敌国外交”政策

 

查看答案

据美1935年的调查显示,年龄在2530岁的未婚妇女比例比5年前提高30%未婚妇女人数增多的主要原因

A.美国妇女婚姻观的变化            B.经济危机

C.社会动荡不安               D.受当时社会习俗的影响

 

查看答案

清代画家石涛有诗云:“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与诗中所描述的艺术表现形式相近的西方画派是

A.古典主义      B.印象主义       C.现代主义       D.现实主义

 

查看答案

一位十九世纪的法国人论及自己的时代:不论是佃农、工人或水手,只要勤劳节俭,就   有机会拥有农庄、工厂或商船,甚至可能成为银行家。这种说法反映下列哪一历史现象?

A.封建制度面临解体           B.资本主义蓬勃发展   

C.帝国主义不断扩张           D.社会主义蔚为风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