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607年开始,伴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到...

(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607年开始,伴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世界语言。

——根据王恩涌《人文地理学》

材料二:“……英语,尤其是美式英语,似乎给予全世界的男人和女人——尤其是年轻人——一种‘充满希望’的感觉……”   

——美国当代著名学者乔治·斯坦纳

材料三:民主、自由、文明、野蛮、团体、脑筋、目的、思想、精神……20世纪初流行的这些新词大都来自日本。素以“开明”著称的重臣张之洞,以反感并力禁使用“日本新词”闻名。一次他见到幕僚路某拟就之办学大纲中有“健康”一次,勃然大怒,提笔批道:“健康乃日本名词,用之殊觉可恨。”掷还路某。性格倔强的路某,针锋相对地回曰:“ ‘名词’亦日本名词,用之尤觉可恨。”两人不欢而散。反对用“日本名词”者如张之洞,却也无法摆脱“日本名词”的困扰。

材料四:现在有“世界第一强势语言”之谓的英语,也饱受到其他语言的严重“污染”。2006年《泰晤士报》曾发文评价“中式英语”(Chinglish)的影响。自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到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

请回答:   

(1)材料二反映的是二战以来,美式英语取代了英式英语的世界地位,这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2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易位”(6分)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中国人无法摆脱“日本名词”的原因。(12分)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产生中式英语?(6分)

 

(1)实质问题: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2分) 原因:①二战后,英国衰落,美国实力膨胀,成为全球性超级大国(2分);②美国确立了以自身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2分);③美国科技领先,文化繁荣(2分)。(考生如答具体知识点,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政治近代化运动展开,西学的传播,中国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变化促使新名词的产生;(6分)日本近代化进程全面超过中国,对“西学”的翻译远胜中国;甲午战争中国为日本所败后,大批中国学生留学日本,从日本引进“西学”;中日文化相近等。(6分) (3)原因: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经济增长快速,对世界影响力增大;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等(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美式英语取代了英式英语的世界地位”可知语言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的是两个国家地位和实力的变化,即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由二战后欧洲列强为美国马首是瞻可以知晓。关于原因根本原因是二战后,英国衰落,美国实力膨胀,成为全球性超级大国;其次是经济实力的具体体现即美国确立了以自身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还有就是科技实力的领先及军事实力的领先。 (2)关于日本名词产生原因首先考虑是甲午战争中国为日本所败后,大批中国学生留学日本,从日本引进“西学”;根本原因还是内因即当时中国国内出现了革新图强的浪潮,根源在于甲午战败,想通过学习人本以富强。包括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运动以及革命派的革命运动等。 (3)根本原因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再者,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经济迅速发展,影响力扩大;随之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文化影响世界,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出现“中式英语”,充分体现中国融入世界并影响世界。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国崛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中国影响世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6分)“认同”在《辞海》的解释是“承认同一”,如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阶级认同等,因此它既是一个心理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问题:

材料一:“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孰为中国人?汉人种(族)是也!”

——革命派报纸《警钟日报》1904年7月14日

材料二:辛亥革命之后,种族认同因内在的局限被剥离出去,政治上的主权在民的共和观念成为新的认同基础,并最终上升到法理的高度……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国成为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的政治认同符号。

——许小青《辛亥革命与近代民族国家认同》

材料三:迄今为止的欧洲一体化历史表明,欧洲似乎已经“在政治传统、法律传统、文化遗产和象征主义等方面的历史中,有希望找到把欧洲作为一个共同体而与世界其他地区区分开来的整体经历和集体记忆,找到为欧洲各民族提供了共同参照的东西。”

——朗东尼·史密斯《国家认同与欧洲统一观念》

材料四:全世界无产者(指“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

(1)材料一与材料二在民族国家的认同上有何差异?结合历史背景分析生这种差异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以来欧洲各国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以及精神文化方面有何共同点?欧洲在“政治传统、法律传统、文化遗产”方面存在集体记忆,请结合古希腊罗马史谈谈你的理解。(6分)

(3)材料四的认同观是什么?与材料一、二、三的认同观相比有何特点?对1949年以后的中国以及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什么影响?(8分)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人对本民族、国家、文化的认同日渐迷失,请简要分析其原因。(4分)

 

查看答案

“20世纪是一个‘伟大的世纪’,这种‘伟大’主要通过三个进步性的历史进程表现出来,”下列不属于“进步的历史进程”的是

A.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巨大增长    B.殖民体系的瓦解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两极格局的形成

 

查看答案

“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当……。”以上材料是关于俄国的一项经济政策的部分内容,材料中的“……”部分,最恰当的应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实行粮食税  

C.建立集体农庄    D.实行义务交售制

 

查看答案

孟德斯鸠认为,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下列哪一宪法(法律)的颁布首先批驳了孟德斯鸠这一观点?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国1875年宪法        D.中国1912年《临时约法》

 

查看答案

19世纪30年代,印度书店中的英文版书籍畅销,教科书社在两年内售出英语书籍达3.1万册。这表明当时   

A.印度社会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    B.西方文化随殖民扩张在印度传播

C.欧洲启蒙思想在印度影响广泛      D.英语已成为印度人的主要语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