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某乡村知识分子一则日记(部分):“(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

某乡村知识分子一则日记(部分):“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由此可见当时

A.广大乡村习俗没有变化        B.民主共和观念荡然无存

C.作者对辛亥革命有抵触        D.作者对辛亥革命支持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大清宣统五年,”可知是1913年,因此此题是关于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习俗的内容,从来拜年的穿着来看,和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说明当时乡村社会习俗发生了变化,故可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穿着,没有体现B项内容,所以排除B项;从“竞袭洋夷”可以分析得出,作者仍存在华夷之别,对新生事物比较反感,可推断出C项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农村社会生活变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建国初,周恩来在参与某次国际活动时说:“如今……我们登上国际舞台了,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但总归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有几个兄弟国家参加,要配合,要有板有眼,都要合拍。又是第一次唱,所以还要本着学习的精神。”材料中的“正规戏、舞台戏”反映了新中国哪一外交成就

A. 访问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合作同盟条约》

B. 接见印度代表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参加日内瓦会议,就印度支那和平行动提出合理化建议

D. 参加亚非会议,宣传和扩大“求同存异”外交策略

 

查看答案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预备从各省调兵共二十五万增援东南沿海,其执行情况举例如下表

命调时间

调出省

兵数

调往方向

1841年1月6日 

贵州

1000

广东

1842年3月24日 

甘肃

1000

浙江

1842年6月1日 

山西

1000

江苏

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A.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B.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

C.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          D.清军装备落后训练不足

 

查看答案

王国维认为"周人嫡庶之制,本为天子、诸侯继统法而设,复以此制通之大夫以下,则不为君统而为宗统,于是宗法生焉。"以下选项最符合材料的观点是

A.周人的大宗、小宗体制                   

B.嫡庶制是宗法制产生的根源

C.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宗法等级         

D.周人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保护本国工业,便先要有政治力量,自己能够来保护工业。中国现在受(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不但是不能保护本国工业,反要保护外国工业。……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如果专从经济范围来着手,一定是解决不通的。要民生问题能够解决的通,便要先从政治上来着手,打破一切不平等的条约。”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四讲》

【材料二】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孙中山自始至终都看得最为重要的思想。……民生主义之所以占有如此突出的位置,首先是因为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和要求。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孙中山总是把自己的活动置于世界范围,从宏观角度去认识中国问题的“真解决”,适乎世界潮流的大趋势,摒弃“荒岛孤人”式的封闭,吸取国外的先进思想,而又立足于中国的国情——走自己的路。……孙中山的革新开放主张和经济社会发展方案,今天依然具有借鉴作用。……孙中山研究忽悠持久普遍的社会意义。他的思想和实践获得了广泛的认同,涵盖了海峡两岸,成为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旗帜。——张磊  张苹《孙中山传》

请回答:

(1)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后来有什么新发展?(3分)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为实现民生主义所要采取的政治主张。(1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为什么最看重“民生主义”?(2分)

(3)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理论特征。(2分)

(4)孙中山研究一直是学木界的热点,今天我们研究孙中山的思想理论,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2分)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洲一合法政府只是在革命的压力下或由于战争的关系才能废止农奴制。

——马克思《关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问题》

【材料二】“黑船开国”开启了明治维新的大门,奠定了日本走向强国的基础。日本被迫结束锁国时代,幕藩体制也随之瓦解。在日本面临从未有过的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且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日本以一连串的尊王攘夷、倒幕运动等,推倒了腐朽的幕府统治,进行了明治维新,日本以此走上了一条强国之路。——[美]詹姆斯·L.麦克莱恩《日本史》

【材料三】1857年1—2月,沙皇俄国国务会议就农奴制改革草案进行讨论和审议。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上强调:“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2月17日,国务会议批准通过了改革方案。

——摘编自百度百科·俄国农奴制改革

【材料四】日本新领导人(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

——[美]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直接原因的异同。(3分)(2)有史学家认为,俄国1861年改革是避免革命的改革。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沙皇为避免革命而通过的改革方案是什么?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成分”体现在明治维新哪些变法措施上?(3分)

(3)战争往往引发社会改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检验改革的成效。试举出中国古代、近代改革的史实证明这一观点。 (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