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开罗宣言》...

(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规定,国民政府正式收复南沙群岛,划归广东省管辖。1946年国民政府接收西南沙群岛并派海军赴南海诸岛立碑、测绘地图、厘定岛屿滩礁名称,12月国民政府正式公布南海中属于中国领土的四个群岛及其附属岛、礁名称。1947年国民党六届三中全会讨论并批准了“加紧建设西南沙群岛力保主权而固国防”的提案,并进行实质性的筹划。

——摘编自黄俊凌《20世纪50年代台湾当局维护南沙群岛主权的斗争》

材料二 1984年邓小平提出“共同开发”的构想,是中国政府解决南海问题新思路的雏形。1988年《关于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备忘录》称:“中国主张将南沙群岛问题暂时搁置一下,将来商量解决”。90年代,中国领导人在访问南海周边国家时,多次阐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1992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此后又批准了《公约》,宣布了中国大陆领海的部分基线和西沙群岛的领海基线,发布了领海基点。1998年中国颁布《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中国有了覆盖所有管辖海域的基本法律。1987—1996年,先后对南海海域进行油气物探调查。2004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获准进行南海海域勘探。

——摘编自郭渊《20世纪90年代南海地缘形势与中国对南海权益的维护》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初期中国国民政府在南海海域采取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府针对南海问题的新举措及其国际意义。(9分)

 

(1)恢复行使对南沙群岛的主权;加强对南沙群岛的管辖;进行国防和经济建设。(6分) (2)举措: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加强海洋立法;进行经济开发。(6分) 意义:有利于区域稳定和世界和平;为解决邻国领土争端提供了新原则。(答出一点2分,答出2点得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措施可概括材料一逐句概括。“国民政府正式收复南沙群岛,划归广东省管辖”可概括为恢复行使对南沙群岛的主权;“1946年国民政府接收西南沙群岛并派海军赴南海诸岛立碑、测绘地图、厘定岛屿滩礁名称”可概括为加强对南沙群岛的管辖;“加紧建设西南沙群岛力保主权而固国防”可概括为国防和经济建设。 (2)新举措据材料二中“多次阐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概括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从“1992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1998年中国颁布《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2004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获准进行南海海域勘探”等信息概括为加强海洋立法,进行经济开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有利于区域稳定和世界和平,同时为解决邻国领土争端提供了新原则。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南海问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辛亥之役,汲汲于制定临时约法,以为可以为民国之基础,而不知乃适得其反。论者见临时约法施行之后,不能有益于民国,甚至并临时约法之本身效力,亦已消失无余,则纷纷然议临时约法之未善,且斤斤然从事于宪法之制定,以为藉此可以救临时约法之穷。曾不知症结所在,非由于临时约法之未善,乃由于未经军政、训政两时期,而即入于宪政。(备注:军政时期:一切制度悉隶于军政之下。政府一面用兵力以扫除国内之障碍,一面宣传主义以开化全国之人心,而促进国家之统一。直到一省完全底定之日,则为训政开始之时,而军政停止之日。训政时期:国民政府派训练有素人员到各县协助人民筹备自治,实现民选,兴办实业。凡一省全数之县皆达完全自治者,则为宪政开始时期。宪政时期:制定宪法,结束党治,施行宪政,主权在民,全国有过半省份自治完成时即制定宪法。)

——摘编自1924年《民主建国大纲宣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主建国的设想及其历史意义。(9分)

(2)根据材料,分析中国难以直接实施宪政的原因。(6分)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在同治三年(1864 年)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而在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于是,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等一系列民用企业。

材料二 光绪元年(1875 年)福建按察使郭嵩焘在《条议海防事宜》中说:“窃谓造船、制器,当师洋人之所利以利民,其法在令沿海商人广开机器局。近天津招商局(指李鸿章主办的轮船招商局——引者)亦略得此意,然其法在招致商人,而商人与官积不相信,多怀疑不敢应,固不如使商人自制之情得而理顺也”。又说:“窃谓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根据上述材料,比较李鸿章和郭嵩焘主张的异同。(10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郭嵩焘主张的实质。(5分)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学者对18世纪中国评价的分歧有两种观点影响最大:一种观点以黄宗智为代表,他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以江南最为典型)由于人口压力而导致资源紧张,只能依靠不断地增加生产要素来提高产量,由此而得出了“没有发展的增长”的著名论断。另一种观点以彭慕兰为代表,他认为在18世纪(含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不仅没有任何明显的内生优势,而且在许多方面要落后于中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东西方之间才开始“大分流”,此后差距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使土地的制约解除和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蒸气为动力的大规模使用成为可能。

——摘编自仲伟民学术界对前近代中国研究的分歧——以彭慕兰、黄宗智的观点为中心

评论材料中关于前近代中国研究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

——摘自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材料二 中国的家族社会有着古老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并且强调家庭和宗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但清末最后十年里,这一基础摇摇欲坠。儒家思想中诸如家庭忠义、孝道、贞节、三纲五常等观念已被西方思想中的个人主义、自由思想和男女平等观念代替。人们逐渐认识到,个人不仅是家庭的一员,更是社会、国家的一员,而且个人拥有即使是家庭中的长者也不能剥夺的权利。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开始宣布从家庭中独立出来,并把儒家教导的各种合理关系,斥之为过时的和封建的,家长的全能地位受到了挑战。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82年-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

年份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05年

 

100

100

100

100

一人户

11.85

8.46

12.12

14.13

二人户

12.43

14.27

23.51

28.67

三人户

20.67

33.5

39.58

37.57

四人户

23.22

24.1

14.31

11.11

五人及五人以上户

31.83

19.67

10.48

8.52

——江苏省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大家庭的基本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家庭发生的变化及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家庭的发展特点及其折射的社会趋势。(7分)

 

查看答案

1948年到1949年初,中共中央确定了一个重要的外交方针,将承认问题由新政权的单向“被承认”变成与外国政府之间的双向承认。毛泽东把它概括为

A.“求同存异”                      B.“一边倒”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