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关于中国某朝官制,有史学家如此评述,“当时的官,仅以寓禄秩,而别以差遣治事。”这...

关于中国某朝官制,有史学家如此评述,“当时的官,仅以寓禄秩,而别以差遣治事。”这说明该朝官制

A.规范了官员职责                  B.加强了对官员控制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削弱了专制君权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当时的官,仅以寓禄秩,而别以差遣治事。”是指宋代的官员的官职仅仅是领取俸禄高低的依据,而差遣才是官员履行职权的实际权力所在。宋代采取官职和差遣分开,显然是为了强化对官员的控制和管理,从而起到强化君主权力的作用,所以答案选B项。这种做法势必造成官僚机构膨胀和行政效率低下,排除C项。A项与题意不符。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君权与相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割断人神之间的脐带以后,人类本身、氏族本身的自然血缘关系便成为压倒的因素。正是在这种观念驱使下,古代血族关系的遗存,到这时便以完整、严格的制度形式得到强化和巩固,并流播后世,影响深远。”材料中的“制度”主要盛行于

A.原始社会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查看答案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戴高乐生平经历简表(部分)

时  间

主  要  活  动

1940年6月

创建并领导自由法国政府(法兰西民族委员会) 抗击德国的侵略。

1958年

调整第四共和国外交政策,贯彻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的独立外交路线,强调“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要求法国取代美国在欧洲的地位,法国处于中心和领导地位,法兰西民族习惯于做欧洲的巨人,被称为“戴高乐主义”。

1959年

宣布就职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宣布阿尔及利亚人民享有自决权;为履行1957年罗马条约的承诺,进行财政改革,取消关税壁垒,使法国的产品面向欧洲的竞争市场。

1960年

法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成为核国家。

1962年

提出采用普选方式直接选举共和国总统;为巩固欧洲经济共同体,他采取了共同农业政策。

1964年

戴高乐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到拉丁美洲国家进行访问。

1966年

在柬埔寨金边发表讲话时,抨击了美国在越南的政策。戴高乐还注重同苏联及其卫星国发展友好关系,以建立“从大西洋到乌拉尔山的大欧洲”体系,前往苏联开始了他的“缓和紧张局势,进而达成谅解,最后进行合作”的外交政策。

1967年7月

他发出“自由的魁北克万岁”的口号,强调了维护法国在北美的历史角色,同时表达对帝国主义的反对。

1968年

访问波兰。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戴高乐的历史贡献。(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二战后戴高乐时期的外交政策。(7分)

 

查看答案

(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规定,国民政府正式收复南沙群岛,划归广东省管辖。1946年国民政府接收西南沙群岛并派海军赴南海诸岛立碑、测绘地图、厘定岛屿滩礁名称,12月国民政府正式公布南海中属于中国领土的四个群岛及其附属岛、礁名称。1947年国民党六届三中全会讨论并批准了“加紧建设西南沙群岛力保主权而固国防”的提案,并进行实质性的筹划。

——摘编自黄俊凌《20世纪50年代台湾当局维护南沙群岛主权的斗争》

材料二 1984年邓小平提出“共同开发”的构想,是中国政府解决南海问题新思路的雏形。1988年《关于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备忘录》称:“中国主张将南沙群岛问题暂时搁置一下,将来商量解决”。90年代,中国领导人在访问南海周边国家时,多次阐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1992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此后又批准了《公约》,宣布了中国大陆领海的部分基线和西沙群岛的领海基线,发布了领海基点。1998年中国颁布《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中国有了覆盖所有管辖海域的基本法律。1987—1996年,先后对南海海域进行油气物探调查。2004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获准进行南海海域勘探。

——摘编自郭渊《20世纪90年代南海地缘形势与中国对南海权益的维护》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初期中国国民政府在南海海域采取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府针对南海问题的新举措及其国际意义。(9分)

 

查看答案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辛亥之役,汲汲于制定临时约法,以为可以为民国之基础,而不知乃适得其反。论者见临时约法施行之后,不能有益于民国,甚至并临时约法之本身效力,亦已消失无余,则纷纷然议临时约法之未善,且斤斤然从事于宪法之制定,以为藉此可以救临时约法之穷。曾不知症结所在,非由于临时约法之未善,乃由于未经军政、训政两时期,而即入于宪政。(备注:军政时期:一切制度悉隶于军政之下。政府一面用兵力以扫除国内之障碍,一面宣传主义以开化全国之人心,而促进国家之统一。直到一省完全底定之日,则为训政开始之时,而军政停止之日。训政时期:国民政府派训练有素人员到各县协助人民筹备自治,实现民选,兴办实业。凡一省全数之县皆达完全自治者,则为宪政开始时期。宪政时期:制定宪法,结束党治,施行宪政,主权在民,全国有过半省份自治完成时即制定宪法。)

——摘编自1924年《民主建国大纲宣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主建国的设想及其历史意义。(9分)

(2)根据材料,分析中国难以直接实施宪政的原因。(6分)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在同治三年(1864 年)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而在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于是,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等一系列民用企业。

材料二 光绪元年(1875 年)福建按察使郭嵩焘在《条议海防事宜》中说:“窃谓造船、制器,当师洋人之所利以利民,其法在令沿海商人广开机器局。近天津招商局(指李鸿章主办的轮船招商局——引者)亦略得此意,然其法在招致商人,而商人与官积不相信,多怀疑不敢应,固不如使商人自制之情得而理顺也”。又说:“窃谓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根据上述材料,比较李鸿章和郭嵩焘主张的异同。(10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郭嵩焘主张的实质。(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