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需要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9—1936年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
| 1869—1894 | 1894—1908 | 1908—1920 | 1920—1936 |
国内生产商品 | 0.97 | 3.51 | 11.37 | 3.81 |
进口洋货净值 | 3.59 | 6.53 | 5.65 | 1.72 |
合计 | 1.25 | 4.02 | 10.46 | 3.60 |
注释:市场商品量包括国内生产(含在华外商工厂生产)商品、进口商品。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
材料二 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不考虑全球化的问题,关起门来自搞一套,因而对外部资源、模式和市场的利用极其有限,也影响了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以后,对现代化的全球化倾向有了明确的认识,提出要与世界接轨,要引进和利用世界各国的一切先进文明……从而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上表所反映的近代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变化的轨迹,举例说明导致1920-1936年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异常的国际因素。(10分)
(2)比较材料二、三,概括指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之处,简释形成这种现象的国际因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外交角度说明我国“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8分)
一个画家曾为法国鲁昂大教堂绘制了三十余幅画作,其中有《鲁昂大教堂,从正面看到的大门》、《鲁昂大教堂,傍晚时分》等。他曾给妻子的信中写到,面对同一个景物每天都会有一些头天未曾见到的新发现,也会失去一些东西。根据这种创作风格,该画家应属于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派 D.立体派
如图,英国学者约翰夫·杰弗在《历史焦点》一书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世界的基本强国可以被看作构成了两个三角形的结构,美国同时占据了两个三角形的顶点。根据下列强国的特质,a、b、c、d对应顺序准确的应该是
A.欧盟、日本|俄国、中国B.俄国、欧盟|日本、中国
C.日本、俄国|中国、欧盟D.中国、欧盟|俄国、日本
下图是美国在二战期间发行的第6期战争公债的宣传海报。依据海报信息,判断这张海报的制作可能不早于
A.1941年底B.1943年初C.1944年底D.1945年初
一篇历史论文的关键词含有“社会主义运动”、“妥协”、“制度设计”等关键词,据此推断这篇论文的题目不可能是
A.《17世纪英国宪政革命的博弈分析》
B.《1791—1875年法国宪法频繁变更的历史分析》
C.《浅谈辛亥革命及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影响》
D.《联合国的建立与挑战》
“来自星星”的都敏俊教授1609年来到地球。如果他在当时的北京和伦敦之间瞬间移动,最有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A.中国商人叫卖粉彩瓷,英国农民收获马铃薯
B.中国女人穿着旗袍,英国男人正去工厂做工
C.中国文人参加科举考试,英国绅士争睹莎翁戏剧
D.中国小孩放着鞭炮,英国市民乘坐火车机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