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目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及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理想统治方式,(6分)并分析民本思想的内涵。(2分,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本质区别,并简析民主思想在近代中国兴起的历史必然性。(7分)

 

(1)主要内容:民为邦本;因民利而利之;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每点1分,4分) 理想方式:君主用贤人,行仁政。(2 分) 思想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每点1分,2分) (2)本质区别:民本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 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制, 最终形成 “主权在民” 的认识。(每点2分,4 分) 必然性: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任答三点,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目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概括起来就是民为邦本;因民利而利之;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表现了儒家的理想方式:君主用贤人,行仁政。从而总结民本思想的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2)民本思想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民本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否定封建君主制, 最终形成 “主权在民” 的认识。民主思想在近代中国兴起是大势所趋,时代潮流所致,内外因素综合的结果: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孙中山;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民本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政府应该保护各人的私有财产,保护……地主土地的私有,号召逃跑的地主……去经营他们的土地。由农民耕种的逃亡地主的土地,租息自然无法交,但这不能视为农民取得了该地的所有权,待地主返回时,仍然可以管理他们的土地。……实行一些改善民众生活的政策……是完全必要的。……但在乡村中,对于最高租额的规定,佃农土地永佃权之保障,以及八小时工作与最低工资额的规定等,暂时都是无法执行的。……应该切实避免采用斗争手段,应该采用协商调解及仲裁的方式为主,去达到群众要求的被承认,去达到工农群众与地主资本家双方的同意与妥协。

——刘少奇《关于抗日游击战争中的政策问题》

材料二  各地党委……要坚决拥护农民一切正当的主张和正义的行动。批准农民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的土地……坚决拥护群众从……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必须完全执行群众路线,酝酿成熟,真正发动群众,由群众自己动手来解决土地问题,绝对禁止使用反群众路线的命令主义,包办代替及恩赐等办法来解决土地问题。

——1946年5月4日《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土地改革的不同之处。(9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土地改革的认识。(6分)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信息。

满分5 manfen5.com

       图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      图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比较图一、图二,提出两项有关欧洲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查看答案

(25分)雾霾是当今中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现了一次 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古代北京“霾灾”的记载》

材料二  近代中国知识界较早就开始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当时的报刊对近代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多有报道评论,并警醒国人:“各国人士,渐渐对这个问题加以注意。东京警察当局已于最近举行煤烟防止宣传,开始‘都市净化运动’了。”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治理空气污染)。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等,取得一定效果。1887年石印社的煤烟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工部局向石印社提出警告,要求其采取增高烟囱等减轻污染措施。1933年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广州市政府制定颁行车辆肩舆交通规则,其中规定“车夫须常注意车机洁净。勿许机油飞烬,及放出秽气等弊”。济南市政府也颁布过取缔市区桐油煎熬的法规。

——《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代对“霾灾”举措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近代对雾霾产生原因认识变化及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源。(10分)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古代和近代治理雾霾的启示。(5分)

 

查看答案

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由贸易区正式挂牌成立。这是中国政府借以撬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此举最能反映的历史特征是

A.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B.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加强

 

查看答案

学者汪辉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国家主权的单一性与以人民政治为中心的社会体系的形成是区别于王权条件下的朝贡体制的关键之处。我把它看成是帝国的遗产、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价值的综合”。材料中的“它”是指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