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11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11月,国民政府公布施行《划分国家收入地方收入标准案》与《划分国家支出标准案》,将盐税、关税(海关税与常关税)、统税、印花税、矿税等主要工商税种列为国家收入,而将田赋、契税、牙税、当税、营业税等适合地方征收的税种列为地方收入,这样通过法律形式使中央集中了全国的大部分财力,同时也给地方保留了机动财力,对于出现的地方财政困难通过转移支付方式予以解决,从而扭转了自清末以来财权分散于地方的不利局势。

——摘编自《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年)税收制度的借鉴》

材料二  美国的分税制,不是中央分给地方,而是地方分给中央。原先抗击英国的北美十三个殖民地,本来并无隶属关系,独立战争后,中央权力日渐膨胀,但地方仍有相当的独立性。与这种政治体制相适应,美国有三套税务机构,分属于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三者各司其职,互不干预,没有领导关系,只有工作业务关系。由于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的征税机构独立,导致双重征税,乃至三重征税问题的普遍存在,至今这问题仍未彻底解决。不过在直接税征收中都采取抵扣办法,如计交地方所得税中,可把交纳联邦的所得税作为费用扣除以消除重复课税。

——摘编自《美国与法国分税制比较》、《谈美国分税制及其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进行税制改革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分税制的特点。(7分)

 

(1)国民政府稳定财政、巩固统治的需要;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为国家提供税源;革除清末以来财权分散于地方的弊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8分) (2)地方分税给中央;三级分税;重复征税。(7分) 【解析】 试题分析:(1)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材料一中的“使中央集中了全国的大部分财力,同时也给地方保留了机动财力,对于出现的地方财政困难通过转移支付方式予以解决”、“从而扭转了自清末以来财权分散于地方的不利局势”可以推论出两个原因。再结合所学这一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搞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会导致经济空前发展,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为国家提供税源这个原因。 (2)特点: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回答。由材料二中的“美国的分税制,不是中央分给地方,而是地方分给中央”、“美国有三套税务机构,分属于联邦、州和地方政府”、“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的征税机构独立,导致双重征税,乃至三重征税问题的普遍存在”等信息就可以归纳出来。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联邦制下的税收体制与问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主要大国综合国力各类指标得分

国家

综合

国力

技术力

人力

资本

资本力

信息力

自然

资源

军事力

外交力

政府

调控力

美国

89.27

97.42

73.38

99.59

87.06

79.34

91.85

98.64

76.11

英国

67.12

73.75

71.77

65.63

79.29

60.36

54.26

78.52

63.61

俄罗斯

66.31

56.33

67.05

52.44

56.77

89.84

84.79

87.46

52.14

法国

65.40

73.5

68.12

62.33

74.81

56.39

56.29

82.12

58.61

德国

64.77

77.35

66.46

59.71

80.02

53.66

54.03

72.25

59.93

中国

64.22

61.42

76.36

59.29

56.2

73.62

54.69

78.24

63.4

日本

66.48

86.31

71.93

66.13

81.15

50.78

52.34

66.57

54.79

平均

69.08

75.15

70.72

66.45

73.61

66.28

64.04

63.69

80.54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

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分析中国综合国力的结构特点。

 

查看答案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科技和产业革命的进步,对知识产品的占有、使用会带来极大的经济收益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技术的转移、公开势必会使原先的发明创造者丧失竞争优势,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机制,以确保既能维持新技术发明人的技术优势,又能满足社会对该技术的需要,防止技术垄断。于是,知识产权制度中的专利制度率先应运而生。

19世纪中后期,各国逐渐认识到知识产权在促进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纷纷通过知识产权立法保护知识产权。这堪称知识产权制度上的又一次飞跃。从19世纪末开始,有关知识产权的国际多边公约、地区公约或双边协定纷纷出台,其中1883年签订的巴黎公约和1886年签订的伯尔尼公约成为知识产权领域国际保护制度的基本法律框架。知识产权保护从此呈现国际化的特点,而且知识产权保护和协调的国际化趋势愈来愈明显。特别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在经济、科学、技术、文化领域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扩大,知识产权的国际化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智能产物应受法律保护的日益增多,知识产权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例如受保护对象又增加了版面设计、计算机软件、专有技术等等,而且还在增加。

材料二  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专利制度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92年和2000年中国政府对专利法进行了两次修改,进一步明确了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立法宗旨,强化了专利司法和行政执法力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专利保护、专利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在大量压缩编制、精减机构的情况下,将中国专利局更名为国家知识产权局,并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列入政府行政序列;在省级政府机构改革中,各地管理专利工作机构的建设总体得到加强,出现了政府主导、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推动专利工作的良好局面。“九五”期间,中国受理的专利申请量比“八五”期间增长了81%,年均增长15.7%;截止2000年底,法院和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共受理和处理专利纠纷案和侵权案1.5万件,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还查处冒充专利行为4000多件。中国已参加了有关专利方面的国际公约,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中的声誉。

——摘自蒋志培《论知识产权的概念、历史发展及其法律保护的含义》

(1)根据材料一,分析知识产权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并指出19世纪中后期以后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时期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5分)

 

查看答案

富兰克林•罗斯福说,二战将“结束多边行动体系、排他性的联盟、均势和所有其它已尝试了许多世纪但总是遭到失败的权术”,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所有热爱和平的国家”组成的“世界组织”和“永久的和平结构的开端”。历史发展表明

A.和平与发展成为二战后的时代主题

B.联合国和美国没有能力制止流血的地区冲突

C.两极格局维持了世界短暂的和平

D.二战后恐怖主义盛行,威胁世界和平

 

查看答案

1961年10月,美国联合英国、瑞士、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等七个国家建立了黄金总库,八国央行共拿出2.7亿美元的黄金,由英格兰银行为黄金总库的代理机关,负责维持伦敦黄金价格,并采取各种手段阻止外国政府持美元外汇向美国兑换黄金。这表明

A.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面临危机

B.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名存实亡

C.国际金融中心由从纽约转移到伦敦

D.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查看答案

从1976年10月到1977年6月,中国高层出访总次数252次,平均每月32次;从出访国看,除传统友好国家外,有两类国家比较显著:一是发达国家,二是正在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作用是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推动了改革开放决策的出台         D.拓宽了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领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