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藉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向来米船到浙,行户接贮栈房,陆续发粜,乡市藉以转输。即客贩偶稀,而栈贮乘时出售,有恃无恐。是以非遇甚欠之岁,米价不致腾涌。向来情形如此。”这表明这一时期( )
A、重农抑商政策破产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商品经济活跃 D、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
据古籍中的记载统计:明代中秦之间互相遣使128次,其中暹罗(泰国)向明朝进贡101次,暹使来华102次,明使使暹26次。这说明( )
A、明朝时期“海禁”政策没有真正实施
B、明朝外交政策具有区别对待的特点
C、当时泰国是明朝统治下的省级行政区
D、明朝时期的海外贸易活动比较频繁
《旧唐书·崔融传》记载:“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货往来,昧旦永日。”该材料说明唐朝( )
A、水路交通比陆路交通更便捷
B、重视发展国内商业却忽略海外贸易
C、交通的发展促进海外贸易繁荣
D、发达的交通有力地促进了货物流通
荀子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下列能充分体现这一思想的历史文化遗产是( )
《左传》中有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无适:没有嫡子。钧:均等)这段记载说明( )
A、宗法制要求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
B、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
C、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
D、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
“以中国南方广东的行商和北方山西的晋商为例,就会发现这两地的商人几乎主宰了当时的世界贸易和商业活动,不但晋商在蒙古、俄罗斯、欧洲和日本有很大的国际投资,而且广东行商还曾经投资于美国的铁路建设。”(引自韩毓海:《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之谜》材料不能说明此时的中国( )
A、商品经济获得了新发展 B、商界已具备了资本输出的能力
C、经济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D、商界积极参与国际商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