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5分)幸福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民生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古希腊哲...

(25分)幸福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民生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就是我们寻找的最好东西,也是完满的目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同。某中学学生探究小组收集和整理了下表中的内容。请你根据下列表格中的内容回答关于幸福观的有关问题。

 

中国

西方

古代

1.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

2.“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1.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做最高幸福,视情欲为一时快乐之下的痛苦。他提出“知识即美德”。

2.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

近现代

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样。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做终身幸福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比如婚姻、学业、事业。

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费尔巴哈认为“幸福只是某一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

当代

改革开放前,人们普遍接受幸福与物质追求相分离,“越穷越光荣”。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把财富的多寡看作幸福与否的标准。“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成为2010 年的流行语。

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人们依然相信为自身谋取各种物质利益是幸福的保证,同时有些人已经把眼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人,实现个人社会价值被当做个人幸福的体现。

(1)从上述材料看,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3分)结合所学简析中国古代的幸福观形成的主要原因。(4分)

(2)近现代中西方幸福观发生了怎样的改变?(4分)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别分析影响近现代中西方幸福观发生改变的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社会幸福观的形成?(2分)

 

(1)共同之处:注重精神满足(或答忽视物质追求);重视道德修养。(3分) 原因:小农经济;宗法观念;儒家思想(任意答对两点给4分) (2)中国:从追求个体、家族的幸福到追求国家民族的富强、个性解放。(2分) 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国家和个人都陷入生存的危机。(或答:民族危机严重)。(2分) 经济:封闭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2分) 思想:西方民主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更多人要求个性解放。(2分) 西方:从追求精神的满足到追求物质享受。(2分) 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2分) 经济:工业革命带来经济的巨大发展;(2分)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享乐思想流行。(2分) (3)因素:社会幸福观的形成受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和引导。(能贴近材料,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中看,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都追求高尚的美德,重视精神上的满足,而不是世俗的物质享受。中国古代的幸福观形成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中国经济原因来考虑,因为物质决定意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自给自足”,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不高。另外从材料看,“多子多福”、 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可以看出宗法、家族观念以及儒家思想“存天理、灭人欲”的影响。 (2)近现代中西方幸福观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应该把“变化”答出来。中国由原来的追求个人道德修养、家族的幸福到追求国家的富强独立、个体的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从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对我国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冲击来讲。西方由原来的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到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原因也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重大事件的冲击来讲。 (3)影响社会幸福观的形成的因素可以直接从材料概括,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幸福观的不同,其实就在于它受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因此,要分析哪些因素会影响社会幸福观的形成,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分析。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的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中说:“批评家指责大众媒体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工具,因为大部分电子媒体和它们传递的信息是源自资本主义社会。一个具体的影响就是英语成为全球通信体系的主要语音,这实际上将本国的语音限制在小范围内。”以下对杰里·本特利这段话理解比较恰当的是

A.借助于信息技术是现代文化传播的显著特点

B.资本主义国家在文化和语音上始终处于优势

C.英语已成为全球性语音使其他国家语音消失

D.更多国家的民族经济文化不再能够独立发展

 

查看答案

有学者将罗斯福新政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运营,并不总是有利于、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运营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对上述这一概括性评语中的关键词理解错误的是

A.“应当保留”指资本主义

B.“经济的运营”指市场经济机制

C.“改进和补充”指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D.“改进和补充”说明放弃了自由市场经济

 

查看答案

顾准先生认为,西方近代两股潮流催生两种风格各异的政治传统:一是经验主义,“一寸一寸前进”“螺旋上升”,沉着事功。二是理想主义,动辄革命,狂飙突起。政治传统“理想主义”的典型国家应该是

A.法国          B.英国           

C.美国          D.德国

 

查看答案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下列对这一观点的分析比较恰当的是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

C.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D.认同人的理智本能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查看答案

著名历史学家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写道:“他(指邓小平)把市场经济称作‘一种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并要求做到两者的‘内部统一’。直到1992年,他才打破禁忌,公开宣称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等于宣布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核心部分——公有制及中央计划体制——的抛弃。”这则材料无法揭示出史实是

A.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有市场化取向

B.邓小平南方谈话打破了原有禁忌

C.中国市场经济抛弃了公有制和计划体制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发展和创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