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解读历史地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环节。据下图推断,西周 A.封国大多集中于黄河流域 ...

解读历史地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环节。据下图推断,西周

满分5 manfen5.com

A.封国大多集中于黄河流域

B.通过封国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C.同姓封国分布在长江中下游

D.政治中心周围多为异姓封国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图片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周时期的封国大多分布在黄河流域,故A项正确,C项错误;西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B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政治中心周围多为同姓封国,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正式开幕。1月28日上午,顾维钧代表中国在“十人会”上就山东问题发言。他从历史、文化、经济、战略诸方面有力地阐明了山东是中国不可分割也不容争辩的领土,并直截了当地提出“根据和会承认的民族主义和领土完整的原则,中国有权收回(山东被占的)那些领土”,“中国代表团相信,和会在考虑处置胶州租借地及德国在山东的其他权益时,会充分重视中国的根本和崇高的权利,即政治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权利,以及中国对世界和平的真诚愿望”。

从5月上旬起,顾维钧与美国、法国等代表团积极交涉,力求中国能在不承认山东问题条款的前提下签订和约。5月底,中国代表团因内部意见不一而呈停顿状态后,顾维钧勇敢地挑起代表中国的重任,成为代表团实际上的主持人。6月28日,对德和约举行签字仪式,在列强拒绝中国保留签字的要求,而北京政府又无指示的情况下'顾维钧果断做出拒签和约的决定。这一举动不仅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尊严,也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在与列强交涉中“始争终让”的惯例,成为近代中国外交史上一块醒目的界标。

——摘编自朱汉国、杨群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七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维钧力争山东主权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韵外交立场作出简要评价。(6分)

 

查看答案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编译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是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考,在甲午战争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争前后中国人对宪法的态度有何变化,并指出甲午战争前态度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行民主宪政的意义。(6分)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规定条目分明,内容琐碎,如“有暇时常至野外旅行”;“年未满六十岁者,不得设宴祝寿”;提倡“冷水洗浴”、节约运动、升降旗礼、清除垃圾和污水、灭蝇竞赛、禁毒等。“礼义廉耻”是其理论基础,着力服务当前工作一直是新生活运动的主要目标。1939年2月,蒋介石在演说中重新诠释“礼义廉耻”,如“义”应该由原来“正正当当的行为”发展成为“慷慷慨慨的牺牲”。

——摘编自刘利民《新生活运动:构建社会理性的尝试》

材料二:如果用蒋介石集团当初定下的新生活运动的目标和准则来衡量,三年多的新生活运动既没有能够使“五四”以来日趋没落的儒家文化得以复兴,也没能实现所谓国民食衣住行方面的生活革命……甚至连最基本的整齐清洁也无法普遍做到,当然更谈不上“挽救危亡,复兴民族”。事实上,到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前,新生活运动已基本走向衰落,归于失败。

——摘编自关志钢、赵哲《抗战爆发前新生活运动的衰落及其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生活运动的特征。(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生活运动失败的原因。(9分)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满分5 manfen5.com

但丁在《论俗语》中倡导与教会所用的   《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胡适的文章

官方语言——拉丁语相对立的地方语言

图1                                    图2

分别概括图1和图2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的角度比较二者的异同

 

查看答案

(25分)社会流动指的是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的过程。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著名史学家萧功秦指出:“中国传统官僚集权社会的精英,主要是由地主、士绅与官僚这三个阶层角色构成的……自隋唐以来迄至近代'传统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个显著的特点是,上述这三个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相对频繁的横向流动”。

材料二:史学家王乃耀提出英国自16世纪“封建贵族阶级在来势猛烈的圈地运动中发生了严重的分裂。大贵族日趋没落,中小贵族中的一部分人逐渐资产阶级化。”“在18世纪期间,就整个世纪平均数而言,大约有一半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加入了无产阶级,……大约在1750年,自耕农消灭了。”

材料三:1850年,普鲁士政府颁布《调整地主和农民关系法》,允许农奴以高额赎金赎免劳役和其他封建义务。这时期新发明的农业机械日益使小规模的经营变成一种过时的、不再有生命力的经营方式。到了19世纪的最后20年,美洲和印度的廉价粮食充斥整个欧洲市场,全欧洲的农业经营方式在竞争下失败了。

——摘引自张新光《农业资本主义演进的“普鲁士式道路”历史终结及其启示》

(1)材料一提到的唐宋之变是当今史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请简述唐宋时期社会流动的原因和表现。(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6—18世纪英国社会阶层流动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发英国社会流动的原因。(8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德国农业变化的因素有哪些?通过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社会阶层间流动的认识。(9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