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B. “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C. “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D. “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明朝中期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经济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是
A. 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B. 西学东渐现象出现
C. 农商并重格局形成 D. 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 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以夷制华’。”近代中国由“以夷制夷”向“以夷制华”的转变,反映了
A.民族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B.清政府逐步成为西方侵华的工具
C.列强侵华策略的重大改变 D.中国外交自主性逐渐丧失
自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上述材料表明从晚清到民国初年
A.中央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遭到破坏 B.地方自治加剧了清朝统治危机
C.地方政府获得了完全的财政自主权 D.社会动荡引发了地方割据出现
西欧六国在建立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共同体时,都没有忘记战后竭力鼓吹欧洲联合的英国,它们邀请英国参加进来,……但却被英国拒绝了。丘吉尔曾说:“我们有我们的梦想,有我们的任务。我们与欧洲大陆相联,但并不包容在里面。我们是和欧洲在一起,而不是属于它。我们同它利益与共,但并不被它吸纳。”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A.成为阻挠欧洲地区联合的主要障碍 B.试图建立由英国主导的欧洲联合
C.与欧洲其他国家关系处于敌对状态 D.欲改变其传统的欧洲均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