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请回答: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 “私学文化”中 “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根源。(6分)

(2)概述秦汉、两宋时期的“帝国文化”的形成过程。(8分)

(3)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幼弱的主要原因(6分)

 

(1)表现:孔子“以德治民”,孟子“民贵君轻”,荀子“民水君舟”,墨子“兼爱非攻”(符合题意要求即可)根源: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小农经济的发展);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6分) (2)汉朝:董仲舒发挥儒家学说,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理论,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宋朝:朱熹等吸收释、道教义,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巩固了儒学的主体地位。(8分) (3)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成长;封建专制集权政治(或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不利于中国“市民文化”与西方市民文化的交流、融合。 【解析】 试题分析:(1)列举类问题较简单。考虑是主要着眼于民本即可,结合所学史实不难作答。主要有孔子“以德治民”思想,孟子“民贵君轻”,荀子“民水君舟”,墨子“兼爱非攻”等。关于根源,要从经济上找根,结合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形成。 (2)首先明确帝国文化就是那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和文化,或者站主题地位的即统治阶级的统治文化。考虑汉朝的董仲舒和宋朝的理学。审题注意是形成过程,一定要谈出该思想文化是来源于哪些理论以及地位作用。汉朝:董仲舒发挥儒家学说,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理论,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宋朝:朱熹等吸收释、道教义,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巩固了儒学的主体地位。 (3)首先考虑要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和外交方面的影响三方面找原因。政治上考虑国家政策的影响;经济上考虑阻碍商品经济发展,文化上考虑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影响。外交考虑闭关锁国的影响。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成长;封建专制集权政治(或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不利于中国“市民文化”与西方市民文化的交流、融合。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 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 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天下下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回答: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10分)

 

查看答案

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B.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D.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查看答案

史家认为,“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以及宋代理学,构成一个精致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别有一种文化形态”是指(  )

A.科学技术      B.佛道文化       C.市井文化       D.外来文化

 

查看答案

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人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

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B.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C.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查看答案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我国古代一著名思想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他最有可能是(  )

A.董仲舒           B.朱熹        

C.王守仁           D.李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