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分)在现代经济中,货币起着根本性的作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19分)在现代经济中,货币起着根本性的作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供给的一个相当巨大的份额。彼埃尔·肖努曾估计,美洲白银的1/3以上最终流人中国;魏斐德估计,约有一半的美洲白银落户中国;梁方仲认为,约占世界银产量15%的日本白银,也几乎全部进入中国。如果我们接受巴雷特提供的数据,即从1493年到1800年,全世界约85%的白银都产自美洲,那么世界白银产量的43%至57%可能都留在了中国。相比而言,弗兰克关于中国获得世界银产量的一半的估计或许更接近真实情况。

——据高程《海外白银的输入与晚明中国商人阶层的兴起》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上,作为主要货币的白银发生了两次持续时间长、流动数量大的外流现象。第一次发生在19世纪末……第二次发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来自西部产银州的议员集团提出了意在提高银价的《1934年购银法》……其所造成的国际银价飞涨给中国这样的银本位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财政危机。        

——《中国近代史两次白银外流的比照》

材料三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

——必修二

(1)根据材料一,明朝中国的白银供给主要来源于哪里?(1分)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6分)

(2)请分析19世纪末中国白银外流剧增的原因有哪些?(6分)为应对第二次白银外流危机,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1分)罗斯福在货币领域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措施是什么?(2分)

(3)基于材料三中所说的教训,战后各国采取了什么行动?(1分)有何意义?(2分)

 

(19分)(1)来源:美洲(或者美洲、日本,或者海外)(1分) 背景: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对美洲殖民扩张和掠夺;西方用掠夺来的白银购买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等产品,而当时中国实行的是自足自给自然经济,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6分,每个要点2分) (2)原因:巨额的战争赔款;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所需费用;编练新军的费用;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的费用;鸦片走私猖獗(6分,每个要点2分)币制改革,白银国有(1分)增发货币,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2分) (3)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或布雷顿森林体系(1分)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推动世界贸易和战后经济恢复(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明朝中国的白银供给主要来源于美洲。这种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主要是指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对美洲殖民扩张和掠夺,西方用掠夺来的白银购买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等产品,而当时中国实行的是自足自给自然经济,白银也是中国明朝当时的主要流通货币。所以从1493年到1800年,全世界约85%的白银都产自美洲,那么世界白银产量的43%至57%可能都留在了中国。 (2)19世纪末中国白银外流剧增的原因主要包括一系列战争的失败,巨额的战争赔款,洋务运动等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所需费用,编练新军的费用;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的费用;鸦片走私猖獗也会导致大量的白银外流。为应对第二次白银外流危机,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币制改革,白银国有,实行法币政策。而罗斯福在货币领域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措施是增发货币,放弃金本位,故意让美元贬值。 (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所以,基于所说的教训,战后各国采取了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或布雷顿森林体系。至于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有何意义,一是对美国的意义,二是对世界经济的意义两个方面来进行解答。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南京国民政府的措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二战后各国采取的行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分)有人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三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四  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的《新论——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如何采用妥协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的?(4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法国为什么在1870年以前要用暴力方式而非妥协方式?(3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70年后“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指的是什么?(2分)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民主政治的经济因素?(2分)

(3)依据材料三理解美国的宪法为什么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2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近年来新史学对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评价如何,如此评价的理由是什么?(3分)

 

查看答案

罗斯福新政是世界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在新中国成立至1981年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却没有任何文字表述。1982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出现在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本中。对这一现象的解读,最合理的是(  )

A.中国与世界逐步从隔绝走向联系     B.中美之间意识形态差异日益消失

C.历史教科书客观地反映了历史真相   D.时代变化影响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

 

查看答案

一个历史事实可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由若干个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

A.经济全球化——西欧一体化——欧元启用

B.《王位继承法》——《权利法案》——“光荣革命”

C.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睦邻外交——中美建交

D.中途岛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

 

查看答案

某同学把区域性合作组织几种模式的特点作了如下归纳。下列模式对应组织,正确的是(  )

模式1

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

模式2

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

模式3

共同兴趣、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

模式4

结伴而不结盟、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

A.模式1——北美自由贸易区         B.模式2——上海合作组织

C.模式3——亚太经合组织           D.模式4 ——欧洲联盟

 

查看答案

据某史学著作:“当事件发生时,(中苏间的)这种分歧完全公开化了,毛泽东主义者嘲笑苏联害怕美国这只‘纸老虎’,而莫斯科则谴责北京存心想把世界拖入核战争。”文中的“事件”是 (  )

A.北约组织建立    B.朝鲜战争   C.柏林墙修筑    D.古巴导弹危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