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多以通俗的小故事来阐明他们的核心思想。“郑人买履”和“守株待兔...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多以通俗的小故事来阐明他们的核心思想。“郑人买履”和“守株待兔”的典故应出自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郑人买履》是一个中国历史典故,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战国时期韩非《韩非子•五蠹》。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据史书记载,从公元前722-前479年,诸侯朝齐晋楚者33次,朝周王者3次。这实质上反映出

A.中原地区经济发达                  B.分封制已开始解体      

C.三国霸主地位确立                  D.吴越文化的先进性

 

查看答案

(11

材料一  1916年5月底,英、德之间爆发的日德兰海战是一战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被称为“大炮巨舰”的高峰。在战斗中,英国出动了约150艘军舰,德国出动了约100艘军舰。虽然最后英国舰队的损失大于德国舰队,但英国海军仍然掌握着制海权,迫使德国海军龟缩在海港中,只能派出潜艇四处活动,寻机击毁英国的舰船。

材料二 中途岛海战在二战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战争中美日双方的兵力对比极其悬殊:日本方面集结了8艘航空母舰,11艘战列舰,80余艘巡洋舰、驱逐舰和700余架舰载机;美国方面3艘航母,23艘巡洋舰和驱逐舰,200余架舰载机。结果美军用1艘航母和l00余架飞机的代价,使日军损失了4艘航母、300余架飞机和大量训练有素的飞行员。之后,日军开始丧失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

——摘编自《20世纪著名的世界海战》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两次海战的异同。(6分)

(2)有人从这两次海战中得出认识:战争中,战略的胜利往往比战术的成果更重要。试再举一例加以说明。(5分)

 

查看答案

(19分)在现代经济中,货币起着根本性的作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供给的一个相当巨大的份额。彼埃尔·肖努曾估计,美洲白银的1/3以上最终流人中国;魏斐德估计,约有一半的美洲白银落户中国;梁方仲认为,约占世界银产量15%的日本白银,也几乎全部进入中国。如果我们接受巴雷特提供的数据,即从1493年到1800年,全世界约85%的白银都产自美洲,那么世界白银产量的43%至57%可能都留在了中国。相比而言,弗兰克关于中国获得世界银产量的一半的估计或许更接近真实情况。

——据高程《海外白银的输入与晚明中国商人阶层的兴起》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上,作为主要货币的白银发生了两次持续时间长、流动数量大的外流现象。第一次发生在19世纪末……第二次发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来自西部产银州的议员集团提出了意在提高银价的《1934年购银法》……其所造成的国际银价飞涨给中国这样的银本位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财政危机。        

——《中国近代史两次白银外流的比照》

材料三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

——必修二

(1)根据材料一,明朝中国的白银供给主要来源于哪里?(1分)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6分)

(2)请分析19世纪末中国白银外流剧增的原因有哪些?(6分)为应对第二次白银外流危机,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1分)罗斯福在货币领域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措施是什么?(2分)

(3)基于材料三中所说的教训,战后各国采取了什么行动?(1分)有何意义?(2分)

 

查看答案

(19分)有人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三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四  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的《新论——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如何采用妥协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的?(4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法国为什么在1870年以前要用暴力方式而非妥协方式?(3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70年后“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指的是什么?(2分)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民主政治的经济因素?(2分)

(3)依据材料三理解美国的宪法为什么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2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近年来新史学对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评价如何,如此评价的理由是什么?(3分)

 

查看答案

罗斯福新政是世界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在新中国成立至1981年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却没有任何文字表述。1982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出现在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本中。对这一现象的解读,最合理的是(  )

A.中国与世界逐步从隔绝走向联系     B.中美之间意识形态差异日益消失

C.历史教科书客观地反映了历史真相   D.时代变化影响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