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乏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荆公(王安石)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抑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虽然,如当时反对党之诋其有弊而无利,此又殆必无之事。……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讦一新纪元。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材料三 变法扩大了封建国家赢利性经营规模,官营经济体系发达,对民间工商业发展极为不利。……“摧抑兼并、均济贫乏”的措施,不仅没能摧抑兼并,而且加重了贫乏的经济负担。变法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使很多重要城市的商业的正常发展,受到了严重打击。

——李华瑞《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基本主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总体评价。(2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措施以求得“摧抑兼并、均济贫乏”?材料二对王安石变法的基本态度是什么?(4分)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王安石变法对今天改革有何启示?(4分)

 

(1)背景:财力困穷;风俗衰坏;法度不彰。(答任意2点给2分) 主张:法先王之政(意),实行变法;讲究治财之道,理财以富国。(4分) (2)评价:在肯定变法的前提下;指出变法存在的缺陷。(2分) (3)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否定。(4分) (4)因素:改革要把握时机,处理好动机与效果的关系;注意用人,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改革要循序渐进,保证改革措施的延续性;改革既要关注民生,又要顾及社会群体利益;改革思想要符合客观条件。(言之有理即可,答任意两点给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背景:题目要求“据材料一”回答,由材料一中的“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可知当时的背景是财力困穷;风俗衰坏;法度不彰。主张:由材料一中的“法先王乏政者,法其意而已”、“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等信息可以得出法先王之政(意),实行变法;讲究治财之道,理财以富国。 (2)评价:题目要求“据材料二概括”,根据材料二中的“变法扩大了封建国家赢利性经营规模,官营经济体系发达”可知是在肯定变法,由“对民间工商业发展极为不利。……使很多重要城市的商业的正常发展,受到了严重打击”是指出变法存在的缺陷。 (3)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摧抑兼并、均济贫乏”指的是减少贫民的负担,适当增加贵族的负担,据此可以结合所学知道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都具有上述作用。由材料二中的“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等信息可以看出主要观点是在否定。 (4)因素:题目要求“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一中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材料三中的“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可以得到改革要把握时机,处理好动机与效果的关系;根据所学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可以得出变法要注意用人,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改革要循序渐进,保证改革措施的延续性;改革既要关注民生,又要顾及社会群体利益;改革思想要符合客观条件。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2分)改革、变法会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攫钮(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汉•贾谊《治安策》

材料三  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的全部接受。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请回答:

(1)你认为材料一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4分)

(2)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导致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这与商鞅推行的哪些改革措施有关?(4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孝文帝“全部接受”汉文化的实质是什么?(2分)

(4)据上述材料,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都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移风易俗”,分别指出这二次“移风易俗”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4分)

(5)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移风易俗”的认识。(4分)

 

查看答案

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C.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D.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查看答案

下列对宗教改革历史作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

B.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C.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D.直到19世纪它始终为资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提供重要的思想武器

 

查看答案

加尔文认为“当我们仅从天赋方面看一个人,我们会发现他从头到脚,一无是处。如果在他身上还有一些值得赞扬的,那也来自上帝的恩赐。”由此,他要求人们

①信仰上帝    ②严格道德标准    ③过节俭生活   ④放弃自身奋斗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查看答案

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其意义在于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   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