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一 1943年6月初,美国总统罗斯福向中国国民党政府表达了拟约丘吉尔、斯大林...

材料一  1943年6月初,美国总统罗斯福向中国国民党政府表达了拟约丘吉尔、斯大林、蒋介石会谈的意愿。7日,蒋介石致电宋子文面告罗斯福,指出在苏、日未公开决裂以前,蒋参加会晤是否将使斯大林感觉不便?建议美、英、苏三国领袖可先行会谈,若有机会,他本人愿随时与罗斯福晤面。……10月28日,在莫斯科3国外长会议期间,罗斯福再次致电蒋介石:“莫斯科会议至今进行甚速,极望其结果得有裨于各方,余正促成中、英、苏、美同盟之团结。余尚不知斯大林能否与我会晤,但在任何情况下,余极望与阁下及丘吉尔能及早会晤于某处。时间定为11月20日至25日,余思亚历山大(埃及海岸)当为一良好地点。”11月2日,蒋介石致电罗斯福表示当如前往埃及与罗斯福、丘吉尔会晤。9日,罗斯福正式电邀蒋介石于2 1日抵达开罗。丘吉尔也致电蒋介石,表示将“藉此良机,不仅得以相互承认,并得以共同商讨如何早日克服共同之敌人,获得完全之胜利,以及相互保证同盟国间将来各方面之工作,以促进其安全和繁荣。”

——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

材料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发生重大转折、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已比较明朗的情况下,美、英、中三国首脑于1943年11月22—26日在开罗举行会议,讨论如何处理日本等政治问题,史称“开罗会议”。《开罗宣言》庄严宣告,“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及使日本在中国所窃取之领土,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列岛(含钓鱼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在中国重庆、美国华盛顿、英国伦敦三地同时发表。这样,《开罗宣言》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背景下,以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谈精神为基础,由美方代表草拟,经中、美、英三方代表认真讨论(中国代表据理力争),三国首脑同意,并征得斯大林的完全肯定,实际上以国际协定的形式公布于世。

——戴自新华网  《战史今日12.1:开罗宣言发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罗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开罗宣言》有哪些典型特性?公布后有何历史意义。(9分)

 

(1)背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已经形成,在二战中发挥联合指导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发生重大转折、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已比较明朗;激励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坚持抗战,减轻美英战争压力。(6分) (2)特性:法律性、合理性、严肃性、正义性和有效性。(3分) 意义:确认了日本发动的对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侵略性质,宣示了中、美、英三大国联合对日作战的目的和宗旨,规定了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惩罚性措施,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群岛等悉数归还中国。表达了同盟国打击并惩罚侵略者、维护国际正义的共同政治意愿,对加速击败日本军国主义起了积极的作用,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士气。(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背景: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罗会议召开于1943年11月,由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当时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已经形成,在二战中发挥联合指导作用;由材料二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发生重大转折、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已比较明朗”;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可以得出激励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坚持抗战,减轻美英战争压力的结论。 (2)特性: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由材料一中的“共同商讨如何早日克服共同之敌人,获得完全之胜利,以及相互保证同盟国间将来各方面之工作,以促进其安全和繁荣”可以得出正义性和有效性的特点;由材料二中的“《开罗宣言》庄严宣告”、“实际上以国际协定的形式公布于世”、“中、美、英三方代表认真讨论(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等信息可以得出法律性、合理性、严肃性等特点。 意义:需要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二可以看出宣言确认了日本发动的对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侵略性质,宣示了中、美、英三大国联合对日作战的目的和宗旨,规定了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惩罚性措施,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群岛等悉数归还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宣言表达了同盟国打击并惩罚侵略者、维护国际正义的共同政治意愿,对加速击败日本军国主义起了积极的作用,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士气。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一战前)温斯顿·丘吉尔针对日益临近的世界大战说:“我们不可能袖手旁观,眼睁睁地看着法国被德国吃掉。……如果英法联合一致行动,仍然无法抗击德国,那就需要另找一个伙伴——俄国。……为了挽救英格兰,我们不惜同魔王打交道。” ——摘自《圣彼得堡来客》

材料二: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前,有人问丘吉尔将对苏德战争持什么态度。他说:“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至少也要在下院发表一篇同情魔王的声明。”   

——摘自《丘吉尔的一生》

(1)在材料一、二中,丘吉尔均称俄国为“魔王”,为什么?(6分)

(2)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苏德战争爆发后英国是怎样同“魔王”打交道的。(6分)。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丘古尔的外交准则是什么?(3分)

 

查看答案

1916年2月《新青年》发表文章说:“击死奥大利(奥匈帝国)之男女两青年耳,竟演成一折天拄绝地维空前之大决斗。始则奥塞二国之眦睚,于是俄人与焉,德人与焉,法人、英人与焉……如土耳其之弱、如意大利之中立,皆联袂投入战争,唯恐或后。”这说明

①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线    ②意大利曾保持中立

③土耳其追随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作战    ④一战参战国之多、范围之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和国际联盟一样,《非战公约》也未能制止二战的爆发,但后来却成为审判法西斯战犯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因为其

A.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

B.对废弃战争、维护和平规定了明确的责任

C.涉及了世人瞩目的裁军问题

D.制定了实施公约的办法和制裁违约国的措施

 

查看答案

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和会的开幕式上,作为东道主的法国总统发表了如下演说:“48年前的今天,德意志帝国就出生在这个大厅(凡尔赛宫)里。由于它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材料中“生于不义”是指代

A.普法战争                  B.英法七年战争

C.反法联盟干涉法国大革命    D.法俄联合对奥作战

 

查看答案

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的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他所说的“新秩序”指

A.维也纳体系      B.华盛顿体系      

C.凡尔赛体系     D.雅尔塔体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