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年来,一些历史学家在讨论雅典政治文明时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观点:有些学者否认雅典存...

近年来,一些历史学家在讨论雅典政治文明时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观点:有些学者否认雅典存在民主政治,理由是雅典社会的政治权利只属于公民集团,而这些人只占居民的少数,妇女、外邦定居者、奴隶都对政治事务没有发言权。但是一些学者认为,应该把民主国家定义为全体公民都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因此,雅典毫无疑问是最民主的国家。这两种观点(     )

A.掩盖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阶级实质             B.忽视了雅典民主的时代性

C.有助于还原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真相        D.历史真相不明,难于评价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并作出比较、准确认知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信息,材料的中心意思是:对雅典的政治文明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结合所学,可知,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共同的错误在于都是站在当代的角度,忽视了雅典民主的时代性,即过分美化和过分贬低。结合四个选项,最符合题意的就是  B.忽视了雅典民主的时代性。故,正确答案选B;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雅典娜的孩子》一书中记录道:“在雅典城邦建立伊始,所有的公民、无论男女都拥有选举权,他们的第一场选举便是选择雅典城的守护神,而雅典娜和波塞冬成为最受欢迎的两名候选人。当时占人口大多数的妇女把票投给了女神雅典娜,男人们所推举的波塞冬最终遭到淘汰。男人们认为,既然雅典的女人们已经选择了一位女神作为守护神,那么妇女则不应该再享有选举权,有女神庇护的雅典女人们失去一种权利,是公平合理的事情。”此段描述(     )

A.说明了雅典所有男性享有公民权           B.表达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

C.反映了雅典是一个父权和夫权社会         D.推动了“小国寡民”城邦的形成

 

查看答案

马克斯·韦伯在论述某一制度时说:“……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否则这个等级会按照藩臣和内阁的作法垄断所有的官俸……追官逐禄者的竞争排除了联合为封建性质贵族的任何可能性;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济身俸禄补缺等级。”下列表述,与此制度相吻合的是(     )

A.“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        B.“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

 

查看答案

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大意:宫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     )

A.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B.掌握军政大权,独立决策

C.辅助丞相议事,处理政务                    D.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查看答案

材料一  巴以冲突是中东地区冲突的热点之一,冲突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既有宗教的、民族的因素,更有大国干预等外部因素,各种因素互相影响、激化,使得巴以冲突的复杂性非同一般。其中,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了排他性的主权要求是根本原因。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即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

沙特国王曾经这样说:“我们同情犹太人,可是他们建国要在我们的土地上割让领土?历史上谁在迫害犹太人?穆斯林吗?既然德国人杀害犹太人就在德国划出一块土地给他们好了,为什么要损害与犹太人的苦难毫无干系的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满分5 manfen5.com

(1)根据相关材料说明联大决定犹太人建立以色列国的理由?决定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的真实意图又是什么?(6分)

(2)结合相关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实现巴以和平的必要性与艰巨性。(9分)

(3)巴以冲突在地区冲突中颇有代表性,双方承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心理创伤,多年文明成果毁于战火……请你就战争与文明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诉专业)(7分)

 

查看答案

材料一  1943年6月初,美国总统罗斯福向中国国民党政府表达了拟约丘吉尔、斯大林、蒋介石会谈的意愿。7日,蒋介石致电宋子文面告罗斯福,指出在苏、日未公开决裂以前,蒋参加会晤是否将使斯大林感觉不便?建议美、英、苏三国领袖可先行会谈,若有机会,他本人愿随时与罗斯福晤面。……10月28日,在莫斯科3国外长会议期间,罗斯福再次致电蒋介石:“莫斯科会议至今进行甚速,极望其结果得有裨于各方,余正促成中、英、苏、美同盟之团结。余尚不知斯大林能否与我会晤,但在任何情况下,余极望与阁下及丘吉尔能及早会晤于某处。时间定为11月20日至25日,余思亚历山大(埃及海岸)当为一良好地点。”11月2日,蒋介石致电罗斯福表示当如前往埃及与罗斯福、丘吉尔会晤。9日,罗斯福正式电邀蒋介石于2 1日抵达开罗。丘吉尔也致电蒋介石,表示将“藉此良机,不仅得以相互承认,并得以共同商讨如何早日克服共同之敌人,获得完全之胜利,以及相互保证同盟国间将来各方面之工作,以促进其安全和繁荣。”

——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

材料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发生重大转折、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已比较明朗的情况下,美、英、中三国首脑于1943年11月22—26日在开罗举行会议,讨论如何处理日本等政治问题,史称“开罗会议”。《开罗宣言》庄严宣告,“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及使日本在中国所窃取之领土,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列岛(含钓鱼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在中国重庆、美国华盛顿、英国伦敦三地同时发表。这样,《开罗宣言》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背景下,以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谈精神为基础,由美方代表草拟,经中、美、英三方代表认真讨论(中国代表据理力争),三国首脑同意,并征得斯大林的完全肯定,实际上以国际协定的形式公布于世。

——戴自新华网  《战史今日12.1:开罗宣言发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罗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开罗宣言》有哪些典型特性?公布后有何历史意义。(9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