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24年11月,孙中山关于统一问题的题词是“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

1924年11月孙中山关于统一问题的题词是“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当时孙中山为实现“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采取的主要举措是(    )

A.组建中国同盟会 发动武装起义        B.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

C.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国民革命运动       D.进行北伐战争推翻北洋军阀政府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1924年11月,孙中山关于统一问题的题词是“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的信息可知是孙中山准备进行北伐,推翻北洋军阀政府,故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

A.武装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民族革命       D.国民革命

 

查看答案

某学者认为:辛亥革命还只是在微弱的共和思想光环下的王朝更替。关键不在于辛亥革命采取的理论体系,而是应该重新估价中国社会生活的实际发展速度。根据现在的研究,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的前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以及国民的识字率都高于中国。该观点强调的是(    )

A.三民主义思想存在缺陷              B.辛亥革命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高

C.革命实际没有推动社会重大进步      D.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封建制度 

 

查看答案

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                                                               

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武昌首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查看答案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查看答案

某历史学家认为:“严格说来,□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证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清末“新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