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通过户籍或其它制度实施对民众的管理。
材料一 居延是中国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在此出土的汉筒残卷记录了这样的内容:三坞燧长居延西道里公乘徐宗,年五十……宅一区,直三千;田五十亩,直五千;用牛二,直五千。
——《居延汉简甲乙编》
(注:①燧:最基层的哨所。②公乘:爵位。③直:值。)
材料二 明代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实行轮班或住坐为国家服役。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 清代八旗制度在努尔哈赤创立时既管理军国大政又有监督和任免大汗的权力。
顺治、康熙、雍正几代帝王采取措施逐步对八旗制度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顺治 | 上三旗与下五旗的分治。上三旗由皇帝自将,实力不断扩充,下五期驻防各地。 |
康熙 | 不启用与各期有关涉的宗室诸王、贝勒重操旗务,而是任命亲贵皇子主持同色三旗旗务。 |
雍正 | 专派监察八旗御史,各旗互查,鼓励官员及旗下人大胆地揭发讦告。 |
——摘编自徐凯《清代八旗制度的变革与皇权集中》
(1)据材料一,归纳汉简记录的主要信息。该材料可作为研究汉代历史哪些领域的史料?(6分)
(2)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工匠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8分)
(3)据材料三,概括清代前期强化八旗管理的主要方式,这体现了该时期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6分)
《资治通鉴》载:唐朝贞观年间,“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入阁奏事,必须谏官、史官随之,有失则匡正,美恶必记之。诸司皆于正牙奏事。御史弹百官,服豸冠,对仗读弹文。故大臣不得专君,而小臣不得为谗。”材料主要反映了唐朝
A.议事公开,加强君臣之间的约束
B.中央集权加强
C.贯彻法家治国理念,突出法制建设
D.实行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制度
元朝初立御史台。忽必烈诏谕说:“台官职在直言,朕或有未当,其极言无隐。”嗣后,数月间“追理侵欺粮粟近二十万石,钱物称是。”忽必烈敕令中书省、枢密院,凡有事与御史台官同奏。廉希宪曾曰:“立台察,古制也。内则弹劾奸邪,外则察视非常,访求民瘼;裨益国政,无大于此者。”从材料中不能够得出
A.御史台官员权限过大招致不满
B.御史台官员可以谏言皇帝
C.忽必烈借鉴了唐宋的政治文明
D.元朝御史台可以纠察百官、追理财赋
“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王夫之《读通鉴论》中的这段话重在强调
A.人们很难从历史记载中找到规律
C.历史技术不必涉及繁琐的历史细节
B.历史研究应该立足现实,学以致用
D.《资治通鉴》的史学研究价值不高
请根据下列图示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
C.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
D.反映了秦朝、唐朝、明朝,清朝四朝的情况
《唐会要》卷八六记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唐朝人王建的诗《汴路即事》中云:“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对于这两则史料的分析,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①《汴路即事》中提到的“草市”是诗人想象的产物
②《唐会要》记载中的“市”应该是指“草市”
③《汴路即事》反映出唐代“草市”大多在水运方便之处
④ 两则史料相互矛盾,说明唐代“草市”存在与否仍有争议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