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几千年来的中国,有人崇拜孔子,有人批判孔子,但是谁也绕不开孔子,孔子成了中国传统...

几千年来的中国,有人崇拜孔子,有人批判孔子,但是谁也绕不开孔子,孔子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阅读材料回答。(15分)

材料一  子之武城(鲁国小邑,当时孔子的学生言偃任武城宰),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意谓治理这样一个小地方,用得着这样大张旗鼓地用礼乐进行教育吗)子游(言偃字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同学们)!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

材料二  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意指借鉴)。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朕今所好者,惟有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誓无耳。

——唐太宗

材料三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便是主张民权的大同世界。又‘言必称尧舜’,就是因为尧舜不是家天下。尧舜的政治,名义上虽然是用君权,实际上是行民权,所以孔子总是宗仰他们…由此可见,中国人对于民权的见解,二千多年以前已经早想到了。”

——孙中山

(1)材料一中言偃任地方官实践了孔子的哪些政治主张?(2分)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孔子作为教育家的哪些风格?(2分)

(2)唐太宗自称好“周孔之教”,结合材料说明他弃法崇儒的原因(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太宗是怎样从经济政策和法律制度方面实践“以仁义为治”?(4分)

(3)从材料三中归纳,孙中山认为孔子主张“民权”的依据是什么?(1分)中国古代的民权与近代民权的区别?(4分)

 

(1)政治主张:重视礼乐教化,推行仁爱。(2分) 教学风格:重视师生对话,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语言幽默,教学气氛轻松;勇于自我批评(或循循善诱),教学相长。(2分 (2)原因:唐太宗总结历史的经验,认为用法家学说的朝代往往不长久,而以儒家仁义治国则能长治久安。(2分) 经济政策方面:休养生息,实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2分) 法律制度方面:慎用刑法,制定的《唐律》,体现了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2分) (3)依据:孔子主张天下为公。(1分) 本质区别:古代民主统治者是人民的主人,站在封建统治者角度上,而近代民主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1问从注释“意谓治理这样一个小地方,用得着这样大张旗鼓地用礼乐进行教育吗”可知是重视礼乐教化,从材料“君子学道则爱人”可知是推行仁爱;第2问的教学风格可从语气、内容等方面并结合孔子的教学思想得出结论。 (2)第1问的原因从材料中“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败亡亦促”可知太宗认为法家学说的朝代往往不长久,而“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可知太宗认为儒家仁义治国则能长治久安;第2问的措施需要结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太宗”的内容来回答。 (3)第1问的依据从材料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可见孔子主张天下为公;第2问的本质区别在于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思想文化等方面概述,注意要从“古代”“近代”的分界线谈区别。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唐太宗;东西方的先哲·孔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分)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通过户籍或其它制度实施对民众的管理。

材料一  居延是中国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在此出土的汉筒残卷记录了这样的内容:三坞燧长居延西道里公乘徐宗,年五十……宅一区,直三千;田五十亩,直五千;用牛二,直五千。

——《居延汉简甲乙编》

(注:燧:最基层的哨所。公乘:爵位。直:值。)

材料二  明代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实行轮班或住坐为国家服役。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  清代八旗制度在努尔哈赤创立时既管理军国大政又有监督和任免大汗的权力。

顺治、康熙、雍正几代帝王采取措施逐步对八旗制度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顺治

上三旗与下五旗的分治。上三旗由皇帝自将,实力不断扩充,下五期驻防各地。

康熙

不启用与各期有关涉的宗室诸王、贝勒重操旗务,而是任命亲贵皇子主持同色三旗旗务。

雍正

专派监察八旗御史,各旗互查,鼓励官员及旗下人大胆地揭发讦告。

——摘编自徐凯《清代八旗制度的变革与皇权集中》

(1)据材料一,归纳汉简记录的主要信息。该材料可作为研究汉代历史哪些领域的史料?(6分)

(2)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工匠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8分)

(3)据材料三,概括清代前期强化八旗管理的主要方式,这体现了该时期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6分)

 

查看答案

《资治通鉴》载:唐朝贞观年间,“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入阁奏事,必须谏官、史官随之,有失则匡正,美恶必记之。诸司皆于正牙奏事。御史弹百官,服豸冠,对仗读弹文。故大臣不得专君,而小臣不得为谗。”材料主要反映了唐朝

A.议事公开,加强君臣之间的约束

B.中央集权加强

C.贯彻法家治国理念,突出法制建设

D.实行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制度

 

查看答案

元朝初立御史台。忽必烈诏谕说:“台官职在直言,朕或有未当,其极言无隐。”嗣后,数月间“追理侵欺粮粟近二十万石,钱物称是。”忽必烈敕令中书省、枢密院,凡有事与御史台官同奏。廉希宪曾曰:“立台察,古制也。内则弹劾奸邪,外则察视非常,访求民瘼;裨益国政,无大于此者。”从材料中不能够得出

A.御史台官员权限过大招致不满

B.御史台官员可以谏言皇帝

C.忽必烈借鉴了唐宋的政治文明

D.元朝御史台可以纠察百官、追理财赋

 

查看答案

“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王夫之《读通鉴论》中的这段话重在强调

A.人们很难从历史记载中找到规律

C.历史技术不必涉及繁琐的历史细节

B.历史研究应该立足现实,学以致用

D.《资治通鉴》的史学研究价值不高

 

查看答案

请根据下列图示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A.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

C.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

D.反映了秦朝、唐朝、明朝,清朝四朝的情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