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怎样评价商鞅变法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其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6分)

(2)据材料二概述王安石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4分)

(3)以上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据材料回答,两次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6分)

 

(1)使秦国强大,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造成贫富分化。统一度量衡、货币等。(6分) (2)百姓徭役负担过重是重要的民事。募役法。(4分) (3)发展经济。商鞅变法侧重于改革旧的土地制度,王安石变法侧重于缓解百姓过重的负担。(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一从正反两个方面评价了商鞅变法的社会影响,将其内容概括出来即可,商鞅变法的经济改革措施材料中已经出现了“废井田,开阡陌”和推行“重农抑商”结合教材内容答题时应将其排除。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可以归纳出材料中王安石的主张即百姓徭役负担过重是重要的民事,结合王安石变法措施可知其采取了募役法来解决此问题。 (3)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比较能力。总结两段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民众经济生产与国家安定的关系,但两段材料的侧重点不同即商鞅变法侧重于改变土地制度,王安石变法侧重于缓解百姓过重的负担。 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6分)文化平民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⑴根据材料指出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的主流学派是什么? 结合所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8分)

⑵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8分)

 

查看答案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紀,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1)据材料一,概括 “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的根本原因。(6分)

材料二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2)根据材料三,明太祖废丞相的理由是什么?(4分)

材料三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3)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为例,论证材料三中的“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和发展创新”这一观点。(10分)(要求: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行文流畅。)

 

查看答案

当代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的根本原因是(  )      

A.联合国职能的加强                 B.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C.各国经济发展的排他性             D.两极政治格局的解体

 

查看答案

17—18世纪开始,法语逐渐打破了拉丁语垄断的局面,直到1919年,法语仍一直是欧洲大陆外交活动中使用的主要语言。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法语自身的魅力    B.工业革命的影响  

C.启蒙运动的影响    D.文艺复兴的影响

 

查看答案

《红楼梦》《十日谈》所反映的都是中外历史上的著名作品,它们共同的主要特点是(  )

A.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B.反映新经济因素的产生或发展

C.促进了艺术的改革与创新      D.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