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英国官方公布的显然缩小了的数字,在...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英国官方公布的显然缩小了的数字,在厦门被掠卖出国的华工人数,1845年一百八十人,1849年二百八十人,1851年二千零六十六人。香港总督包令(1854—1859年在任)在亲眼看见厦门掠卖华工的情况后,不得不承认:“几百个苦办……胸前各自按照准备把他们送去的地方,分别打上‘C’(加利福尼亚)、‘P’(秘鲁)或者‘S’(山德维治群岛,即夏威夷群岛)等印记。”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第三版)

材料二  抗战中,一些西南大后方城市人口激增。如重庆,1937年人口为27万,1945年超过100万;成都1939年人口为30.9万,1945年达到70.1万……但战后,西迁人口基本都复原返迁,居留的很少,多数城市又回复到战前的规模。

——葛剑雄等《简明中国移民史》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四五十年代经厦门被掠卖出国的华工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时代背景。(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大量人口西迁的原因。抗战胜利后“西迁人口基本都复原返迁”反映了国人哪一传统观念?  (8分)

 

(1)情况:被掠卖的华工人数大幅增加,华工被掠卖至美洲等地。(2分) 背景:鸦片战争后,厦门被开辟为通商口岸,成为外国殖民者掠卖华工的据点之一;美洲等地的开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4分) (2)原因:中东部许多地区被日军占领(逃避战乱);政治中心西南迁(重庆成为陪都);民族工业内迁;大西南受战乱影响较小,成为抗战大后方(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观念:安土重迁(2分,答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可以直接概括出19世纪四五十年代经厦门被掠卖出国的华工情况,即被掠卖的华工人数大幅增加,华工被掠卖至美洲等地。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签订,厦门被开辟为通商口岸,成为外国殖民者掠卖华工的据点之一;同时,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同时,欧洲对美洲等地的掠夺、开发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当然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中国人口众多,大量廉价华工往那边输送当然也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2)日本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扬言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事实上他们也是这么做的,调集重兵对我国中东部发起了疯狂的侵略,当然,我国军队给予了强力回击,比如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这几次大型会展都是在我国中东部进行,可知中东部战乱最深。紧接着,政治中心往西南迁;民族工业内迁;从而,大西南成为抗战大后方。抗战胜利后“西迁人口基本都复原返迁”反映出的传统观念是安土重迁,这一传统观念实质上又有与我国古代自西周时开始的宗法制观念有密切联系,又比如我们平时所说的“认祖归宗”、“落叶归根”、“光宗耀祖”等都与宗法制观念有密切联系。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英国的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分)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在时人的日记中多有记录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

——汪士铎《乙丙日记》(1853—1856)(注: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

材料二  (庚子年六月初五日)惟目前巨衅起于民教互仇,拳洋交哄,此次决战,宜提开俄日本两国,而专与行教之各国为仇敌,乃于事理为协也……二百六十年,全盛之世,(中俄两国)且未尝失和……此应分别办理一也。日本与俄从无一教士教民在我内地煸惑生事,不宜无故开衅,师出无名,二也。然此特以情理论之也。若以地势论之,尤不宜轻开边衅。俄重兵屯扎在阿穆尔东海滨两省、旅大两口不少,日本……地近而逼,调陆军视各国为易……未可不分皂白,而概屏之为鲸鲤魑魅,而我自措足于孤立无援之地。此兵家形势所忌,宗社存亡之机,尤当审慎,不宜付诸孤注一掷,自有土崩瓦解之局,三也。

——《袁京卿日记传抄本》(注:袁京卿即袁昶,时任总理衙门大臣)

材料三  (1931年9月20日)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小子勉之!内乱平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注意。卧薪尝胆,教养生聚,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

(1937年9月2日)战略应尽其全力贯注一点,使乱进退维谷,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

——《蒋介石日记》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6分)

(2)材料二中的“目前巨衅”指哪一历史事件?作者认为“宜提开俄日本两国”的理由有哪些?(6分)

(3)材料三反映蒋介石对日策略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7分)

 

查看答案

(19分)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6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3分)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4分)

 

查看答案

电视系列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中说道:“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深圳中英街开始流传着一个谜语:1997年之后是什么?”历史发展揭示出的谜底是(   )

A.经济特区                    B.特别行政区

C.“九二共识”                  D.澳门回归

 

查看答案

口号反映时代特色,“老子反动儿混蛋”、“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砸烂公检法”。这些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口号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B.国家政治体制建设倒退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

 

查看答案

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据此材料得出的结论中,最恰当的是(   )

A.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一国两制”

B.和平统一台湾是建国以来的既定方针

C.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