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真宗成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真宗成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病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材料三 朱熹尝论安石“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摘编自《宋史·王安石传》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的什么问题?(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所说的农民疾苦是什么?(2分)为解决农民的疾苦采取了那些措施?(2分)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积极影响?(3分)

(3)概括指出材料三中朱熹分析的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4分)

 

(1)问题:北宋中期财政严重。(2分) 原因:政府不断扩充军队,增加了军费;增设官吏,增加了官俸;要给辽和西夏“岁币”;统治者奢侈腐化。(答出3点即可得3分) (2)疾苦:徭役繁重;土地兼并。(2分) 措施:免(募)役法;青苗法。(2分) 影响:增加了财政收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发展生产;限制了大地主、高利贷者的盘剥或特权。(回答出3点即可得3分) (3)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性格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造成社会动荡。(回答出4点即可得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北宋中期财政困难)及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回答第一小问,要结合材料“真宗成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病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回答后一问要联系所学的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后果、民族政策等内容。 (2)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时农民的生活生产状况及变法中王安石的解决办法。分析材料“……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可知“疾苦”的含义 。结合变法中的“富国之法”的相关内容回答措施。联系措施的具体内容分析解答影响。 (3)本题是借朱熹之口,考查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首先分析材料“朱熹尝论安石‘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可知原因有:侧重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个性缺陷。再联系所学“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宋神宗犹豫不决、患得患失”等。 考点:王安石变法·社会危机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起用王安石;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富国之法;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强兵之法;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变法的历史命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至于其他方面,梭伦把公民按照他们的地产和收入分为四个阶级……只有三个上等阶级的人才能担任一切官职;只有第一阶级的人才能担任最高的官职。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材料三: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橄榄油出口。                                                                       

——人民版教材

材料四 当梭伦成为政事的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他又制定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债务,其法案曾以“解负令”闻名,意即人民卸下他们的重担。有些人想用这些事情来毁谤梭伦,事实是这样的,当梭伦要制定解负令时,他曾预先告诉一些贵族,后来,像同情平民的人所说的那样,他被他的朋友以谋胜算了,但打算毁谤他的人就说他自己也取得一份。因为这些人借了钱,买来许多土地,等到不久以后实行取消债务时,他们都成了富翁;据说后来以祖传财富闻名的那些家族就是起源于此。

-—亚里士多德关于梭伦改革的论述

请回答:

(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1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场改革划分等级的标准。(2分)各适应了那个阶级或阶层的政治需要?(2分)

(3)根据材料一、三,比较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内容中经济政策的主要不同。(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4分)

(4)材料四中对梭伦的不同评价主要围绕哪一问题?(1分)为何会出现两种不同评价?(2分)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1分)

 

查看答案

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为:重工业完成计划的121.39%,轻工业完成85.4%,农业完成76.9%。这种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农、轻、重比例失调            B.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果

C.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D. 追求发展的速度和效益

 

查看答案

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正确的是

A.彻底冲破了个人崇拜的束缚      B.试图突破旧模式,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C.开垦荒地和玉米运动成效明显    D.农业方面成效明显,工业方面无所作为

 

查看答案

据统计,农业集体化政策推行后,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苏联农村中的牲畜,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经营方式落后、缺乏后劲        B.国家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敌人破坏及自然灾害严重        D.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查看答案

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在日记中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的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A. 无偿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 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C. 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D. 享有优先支配农产品的权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