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宋代“……参知政事宜于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遇宰...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宋代“……参知政事宜于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遇宰相、使相、亲王得议军国大政,并得升都堂。”材料直接反映了(  )

A.皇帝权力的加强         B.宰相权力的分割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宰相权力的加强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宋代的时候,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注意题干要求的是直接反映的问题,所以应选B。 考点: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某学者评论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查看答案

龚书铎著的《中国社会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上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为此,汉初采取的行政制度是(   )

A.郡国并行制       B.行省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查看答案

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是有着严格等级规定的。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D秦国率先消除分封制走向集权统治

 

查看答案

(15分)【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近年,学术界对袁世凯的研究逐渐增多,尤其是其在辛亥革命中的影响。下面是袁世凯在辛亥革命期间政治活动片段(时间均为1911年)。

10月10日 

武昌起义爆发,袁观望

10月20日 

袁要求:开国会,组责任内阁,解党禁,宽容起事党人,总揽全国兵权,宽与军费

10月27日 

诏授袁钦差大臣,节制陆海各军;隆裕太后拨内帑百万两济武汉军事;清军击败民军于汉口

10月29日 

袁致书黎元洪,首提和议

11月8日 

黎元洪复袁书,劝其附义,并允推为总统

11月29日 

袁电武昌答应停战;汪兆铭(注:革命党人)承袁父子之意,自北京密函武昌,主南北联合,清帝退位,举袁为总统,武昌军政府表示同意

12月9日 

袁令全国停战15日,后延长;黄兴回复汪电:袁如反正,举为总统

12月29日 

各省都督代表会集会南京,选孙文为临时大总统;孙随即电袁,暂代临时大总统,随时让位

——摘编自唐德刚《袁氏当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袁世凯与革命党对对方采取的不同策略,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的政治活动。(5分)

 

查看答案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在十九世纪中叶的欧洲,重大的政治问题都是依靠武力加以解决的。……。但所有欧洲国家都得出了结论,大规模的军事力量对它们的民族生存是不可或缺的。……1914年,欧洲大陆上每一个强势国家不仅拥有一支庞大的常备军,而且在公民中间拥有数百万经过训练的后备军。几乎没有什么人渴望战争。然而,每个人都认识到,战争总有一天会来。在1914年以前的那几年里,战争迟早要爆发的想法,可能使得一些国家里的某些政治家更决心去发动战争。不管怎样,民众对未来战争的预期,连同大规模的常备军,促成了这场1914年爆发的横跨欧洲的大战。不过,这场大战的出现也有其他的原因,包括国际同盟的连锁体系,德国想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预期(这对英国早先形成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在法国则引起民族主义忧虑)以及在马尔干半岛正如火如荼的种种冲突。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关于一战的战争责任问题,中国学者潘人杰、李巨廉认为,应从“时代”、“格局”和“人”三个层面来看待战争缘起和战争责任。从时代看,现代条件下的大国霸权主义,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经济和技术的迅猛提高,是20世纪初可能发生世界大战的条件;从“格局”看,20世纪初两大对立的同盟体系和军事集团的新格局的形成,为从局部战争演化为全面战争埋下了祸根;从“人”看,通向一战的道路有很大的自发性特点,这与大国当权人物的决策行动和对危机的处理有关。政策和行动僵硬,缺乏必要的妥协和绥靖,促成了两大集团迅速迎头相撞。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分析一战爆发的历史背景。(10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学者对于一战战争责任的认识。(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