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解放军官兵60余万,支前民工230万。陈毅在《记淮海战役前线见闻》中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卷:“几十万,民夫走不动。……疼痛可减退?”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背景是
A.进行广泛的游击战争 B.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C.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D.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 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C.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从1979年开始,祖国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了重大发展,“重大发展”的含义是
A.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B.不再提统一台湾的问题
C.呼吁尽快实现统一 D.从武力统一到和平统一
读下面画报封面及其说明中幅画面印“农民利益的拥护者”孙(中山)总理遗像和廖仲恺先生遗像。右幅漫画题词:“农友们!快快组织起来啊!”左幅漫画为一瘦骨嶙峋的农夫浇灌禾穗。禾穗十分茁壮,但五条肥硕的害虫(地主、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却在无情地啃噬穗子,题词:“我们辛辛苦苦,他们却吃得快快活活,不把他们除掉,我们何以安生?”这一组漫画指明了
A.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B.农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C.当时农民运动的革命对象和目标
D.国共合作存在的隐患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它的出现有利于中国近代化。能够支持此观点的史料是
A.《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B.《贼情汇篡》记载:“凡掳之人,每视其人之手,如掌心红润,十指无茧者,恒指为妖,或一见即杀。”
C.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哀叹:“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D.洪秀全著书《原道醒世训》,宣传“皇上帝是唯一真神,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据统计,自武昌起义至1913年底,国内新成立的公开团体有682个,其中政治类团体312个,主要集中在京、津、沪、宁、穗等地,而京、沪两地又占1/2以上。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末“新政”的推行 B.《临时约法》规定了民主权利
C.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D.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