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宪政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即民主与法治结合的政权组织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宪政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即民主与法治结合的政权组织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

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宪政” 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竟的话题。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宪政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1)列举近代英美两国能体现“宪政核心理念与价值”的法律文件。分析西方国家“宪政的具体模式千差万别”的原因。(6分)

2)简述近代前期(18401919)实行宪政中国化的重大尝试。概述不利近代中国实现宪政的因素。(10分)

3)列举新中国建国初期为建立宪政颁布的主要法律文献。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宪政的认识。(4分)

 

(1)文件: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2分,每点1分,错别字不给分) 原因: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国国情、历史传统(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的不同;建立宪政的途径不同;资产阶级力量强弱不同;思想启蒙的程度不一。(任答2点,4分) (2)尝试:1898年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兴起戊戌变法运动,旨在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结果被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镇压;1901年后,清政府实行新政,预备立宪,结果成立皇族内阁,证明是场骗局;1911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兴起辛亥革命运动,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政权被袁世凯所窃取。(任答2点,给6分,事件、目的、结果各1分) 因素:封建势力的阻碍;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深重;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军阀混战,政局动荡;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任答2点,给4分) (3)文献:《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2分,每点1分) 认识:宪政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宪政要结合各国国情;思想启蒙是宪政的先导;追求宪政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2分,任答两点)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英美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回答英美两国能体现“宪政核心理念与价值”的法律文件: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结合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阶级力量对比、历史传统、思想影响分析回答原因。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前期中国民主进程的掌握及影响民主进程因素的分析掌握。依据所学可知,主要宪政实践应是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及辛亥革命。不利近代中国实现宪政的因素实际上就是考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出现曲折的原因。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与理解。解答此题注意时期限制:新中国成立初期。联系所学可知主要有:《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对于认识,属于开放性题目,只要自圆其说即可。主要从国情、发展历程及趋势等方面分析回答。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民主政治建设;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渐进的制度创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1787年宪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发生于120年前的甲午中日战争和100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命运,客观上加速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甲午之败并非海军之败,也非陆军之败,而是国家之败。……福泽谕吉说,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这个顺序绝不能颠倒。如果颠倒,表面上看是走捷径,其实是走不通的。

……

甲午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梁启超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从准确意义讲,不是鸦片战争,而是甲午大败才是中国人真正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开始。

——《制度 战略 信仰 国运——刘亚洲空军上将谈甲午战争》

材料二

徐国琦认真考察梳理了这一时期政府的外交文件后得出结论:对于大战,中国政府自始至终都采取着主动姿态。从大战伊始,段祺瑞政府就责令对外人员每日收集大量情报,掌握欧战最新动态,以备随时调整外交政策。以梁启超、陈独秀、张君劢为代表的文化领袖们更是密切关注战事,积极撰文鼓吹,探讨大战为中国带来改变的可能性。尤其随着德国在大战中日渐颓势,美国的态度逐渐倾向协约国,精英们更坚定了参战的信心,希望在欧战中大显身手,获得战后平等地位。

——《中国与大战》:铭记中国的1918

材料三 

中国渴望加入世界,成为现代民族国家和强大的国家,这种国家主义的观念催生了中国的革命、内部革新以及国家转型。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活力就在于她在处理国际事物过程中融合了政治上的民族主义(political nationalism)、文化上的破坏偶像(cultural iconoclasm)和外交上的国际主义路线(diplomatic internationalism)。

——《徐国琦:“没有一战,何来五四?”——徐国琦教授访谈录》

1)阅读材料一,按照“甲午之败是国家之败”的思路,分析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4分)如何理解“甲午大败才是中国人真正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开始”。(4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积极参战的目的。(3分)从材料二看,哪些因素为中国参战提供了条件?(3分)

3)从“政治上的民族主义、和外交上的国际主义路线”两个角度分析一战对中国的影响。(6分)

 

查看答案

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与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D.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查看答案

201142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的对外援助政策、资金、方式、分布、管理以及援外国际合作。结合所学知识,对下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A.中国对外援助的原则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B.与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密切相关

C.中国坚持平等互利,注重实效,与时俱进

D.对外援助主要是针对广大发展中国家

 

查看答案

下列与五四运动有关的四幅对联中,哪一幅能够反映出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A学生含冤,定卜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年风雪

B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C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

D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查看答案

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刊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对当时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并没有根本性变化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

C文化大革命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D.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是权宜之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