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A.交通发达,水陆并用
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C.国家一统,皇帝集权
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孙中山在评价“科举制”时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材料中孙中山认为科举制
A.利弊参半 B.利大于弊
C.弊大于利 D.主张废除
王夫之在评论某制度时,认为该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该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诗经·大雅》上说:“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大国是屏障,大族是栋梁。为政有德国安宁,宗子是城墙。)这段诗歌主要说明了
A.分封的依据 B.分封对象的主体
C.分封的目的 D.国家管理的主要形式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论述了关于君子美德、中庸之道、智慧和公正等有价值的思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德性就是中道,作为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我们在体力和健康方面就可以看到,锻炼过多或过少都会损害体力。过多的饮食和过少的饮食都会损害健康。唯有适度才能造成健康,并增进和保持它们。对于节制、勇敢以及其他德性也是如此。……节制和勇敢是被过度和不及所破坏,而为中道所保全。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材料二 立法者通过塑造公民的习惯而使他们变好(具有德性)。这是所有立法者心目中的目标。如果一个立法者做不到这一点,他也就实现不了他的目标。好政体同坏政体的区别也就在于能否做到这一点。……假如人(立法者)希望通过他的关照使其他人变得好,他就应当努力懂得立法学。因为,法律可以使人变好。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材料三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政治学就是应用伦理学。……真正的政治家都要专门地研究德性。
——晁乐红《中庸与中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方面的主要观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伦理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有何指导性价值。(1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比较理想的政治体制的标准是什么?(1分)实现这一标准的途径有哪些?(2分)对当今政治建设有何历史借鉴价值?(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与政治主张的内在联系。(2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在欧洲各国, 战争爆发之初, 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 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 战争脱离平凡的日常生活, 充满兴奋与刺激, 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 战争就是保卫与强化国家, 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在这一阶段, 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 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在1914年夏季, 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 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与国际的秩序。与当初的期待相违, 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 反而又持续一年、两年, 由此开始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与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 在世界近代史上, 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在此基础上, 国际法的奠基人格老秀斯主张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 提出交战规则以及有关战俘待遇、武器使用、除军事必要外财产不应受到损害等原则。这些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 指出一战爆发前期西方民众与国家对战争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概括格老秀斯对战争的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促成其思想变化产生的原因及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