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黄梅戏《天仙配》歌词有:“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哪些特点?(6分)
(2)唐诗“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反映古代出现哪些新市场?(2分)
(3)列举古代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三大手工业行业。(3分)
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20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而赢”。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 ( )
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 B.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 D.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一位英国人说过,中国多织一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因而“机器不宜进中国”,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 中英纺织品贸易矛盾 B. 中英机器进口矛盾
C. 争夺商品销售市场 D. 中英贸易入超激化矛盾
鸦片战争后,导致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强的主要原因是( )
A.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B. 棉花、花生和茶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C. 自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D. 买办和买办化商人的出现
下列体现洋务派“求富”主张的实践活动是( )
A.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 开办轮船招商局
C. 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 D. 设立农工商总局
“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再不需要把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是把他们当作劳动力留在非洲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这段材料的核心观点是( )
A. 英国最早停止了奴隶贸易
B. 非洲需要大量劳动力以开展工业革命
C. 非洲成为新的市场
D. 奴隶贸易的废止是由资本主义发展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