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古代瓷器生产技术高超,咏“瓷”诗句众多。如:“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中国古代瓷器生产技术高超,咏“瓷”诗句众多。如:“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矛斋也可怜。”诗中的“越窑”和“大邑”分别以生产什么瓷器出名?      

A.青瓷、粉彩瓷器    B.粉彩瓷器、白瓷   C.青瓷、白瓷  D.白瓷、青瓷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中国古代瓷器的成就。从材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可以看出越窑生产青瓷;材料大邑“君家白碗胜霜雪”可以看出大邑生产白瓷。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瓷器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黄梅戏《天仙配》七仙女的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反映了中国古代

A、农业的基本特点之一            B、手工业的基本特点之一     

C、商业的基本特点之一            D、重农抑商的基本特点之一

 

查看答案

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A、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查看答案

(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政府开展大规模的救济工作,通过了《社会保障法》,采取社会保障措施,对失业者、老人和残废者给予一定的保险金,以使他们在失业或生活无助时能够渡过难关。政府还举办了许多公共工程,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材料二 欧洲的社会福利水平普遍较高,德国更是以高福利闻名。一名叫汉斯的德国公民,现年56岁,由于长期失业成为社会救济对象。他一家5口人,每月可从社会保障局领到1 255欧元的现金作为生活费。他家750欧元的房租和医疗健康保险均由政府支付。如果加在一起这个家庭每月的实际收入超过2 000欧元。目前,德国职工的月平均工资是2 800欧元,实际收入并不比领取社会救济的人多多少。况且,每年换季时,领取救济金的人还能再得到几百欧元的服装补贴。如果生活上仍有困难,可以申请额外资助。

记者在社会保障局的黑板上看到一些人申请实物的项目:结婚戒指51欧元,洗衣机306欧元,厨房用品161欧元,煤气灶397欧元等。大多数家庭在拿到现金救济后还会再申请实物救济。

材料三 24年不工作却活得滋润

10月9日《泰晤士报》和法国《解放报》报道,法国44岁男子提尔里24年来从未工作过一天,但他却靠着政府的福利救济一直过着神仙般的滋润生活。令人惊讶的是,“超级懒虫” 提尔里日前竟不知羞耻地出版自传《我,职业求职者提尔里·F》(图),披露他的“懒虫秘诀”。此书刚一出版立即成为畅销书,并在法国

引发争议。

满分5 manfen5.com

请回答:

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的信息,说明二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较以往有何特点?(4分)

根据材料三,有人认为“福利只是养懒汉,中国不应建设成福利国家”,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如何全面评价战后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6分)

 

查看答案

社会习俗是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缩影和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 分)

材料一 17世纪,饮茶在欧洲逐步盛行并传至北关,饮茶成为一种高尚的消遣。正如查理二世的专职牧师奥文顿所说,“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在英国的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是一句对忙碌一天、疲倦归家的主人极好的关切话语。中国茶叶在欧洲最初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茶价相当昂贵。1733年,荷兰在广州购买价值336 881荷盾的茶叶,到荷兰后却卖得988 510荷盾,获利651 629荷盾。鸦片战争前的140年中,欧美贸易公司用来购买以茶叶为主的中国商品所花费的白银达169 437 564两。

材料二 20世纪初,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发辫,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到民国时期,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几次大的社会洗礼,节俭意识相对弱化。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对传统社会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    ——《民国初至抗战前长江三角洲洋布与土布之争》

材料四 一位老市民看到熟悉的粮票,十分激动,动情地讲述过去的岁月:“当年买东西不像现在,什么都是用票,买米用粮票,买煤用煤票,……就连买件棉袄,还要用到棉花票。”1993年5月,粮票停止发行使用。副食品票证、布票、纺织品专用券、自行车券、缝纫机券等票证早已悄然淡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茶叶和茶文化对西方社会的影响。(3分)

(2)据材料二、三,简述中国社会生成的新观念,并分析这些新观念生成的原因。 (5分)

过春节,贴春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历史变迁相联系。按要求填写表中内容。(8分)

春联

应出现的时间或时期

相关历史事件

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A1

A2

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B1

B2

批林批孔战果辉煌;纲举目张成就巨大

C1

C2

种责任田仓里储粮翻两番;行大包干银行存款增十倍

D1

D2

材料四反映出当时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